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乡土中国《乡土味道》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33:17
  • 95

中国在传统上来说是一个农业国家,也是一个有着大量农业人口的国家,土地和这个国家的人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如费孝通引述他的老师史禄国所说的,“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所以,要了解这个社会,就要从了解这个社会的乡土开始。

中国农民是小农经营,自给自足,对土地的依赖,使得人口流动相对较小,由此便形成了聚村而居的分布特点。生于斯,长于斯,这是一个由熟人所组成的社会,也产生了它最独特的一种社会关系——人情关系。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帐,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但是,这种关系,却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阻碍。首先,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各样东西都必须弄清楚,按照程序来。乡土社会的信任和诚信是由熟悉而得来的,而不是因为我们的人性中私心比较少。其次,现代社会人员流动快,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来往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再次,人情关系是一种不稳定的关系,而现代社会需要明确的规则才能顺利运转。偏偏中国的改变通常都是用改革的方式,向其它国家学习,而不是有历史根基的自然发展,这使得中国的乡土性和现代社会的冲突更加明显。

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让城市向外扩张,侵蚀着农民的土地,逼着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他们带着几分对城市的向往和懵懂来了,由于没有技术,只能充当一个普通的出卖体力的农民工,在这个城市的边缘生活。城市的五光十色,有他们建设的一份功劳,他们却没有享受的机会。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因此也没有必要对种种不公平的现象牢骚个不停,但社会应该给予每个人均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再看看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们。城市里面生活着三种人,一种是土生土长的人,对他们而言,城市从一开始就始终是一个模样,他们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引以为豪。第二种是那些忙碌通勤者的人。他们整日奔波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夹在这个社会的中层,努力但离上层社会总有那么一段距离,却又不敢放松,担心一不小心跌进下面那个阶层。他们无暇顾及城市的种种变化,也从无时间欣赏这里的星辰落日。第三种人是属于那些生在他乡却来城市寻找什么的人。这些人把城市作为终极的目的地,把城市当成一个目标。对于城市的种种辉煌和辛酸,体会的最深的应该是后两种人吧。拥挤的交通,飞涨的房价,涨涨跌跌的股市,越来越冷漠的人际关系,刺激着他们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劳累和无奈,焦虑和浮躁。很多人开始怀念以前的生活,以前虽然不富裕,但亲密,节奏缓慢一点的,有安全感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乡土给中国的又一个印记,“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安土重迁的我们,讲究的是归属感,落叶要归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们和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土地之间都扯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国,现代化了,城市化了,但从根本上,还带着千百年形成的乡土感情。我们有了现代秩序的壳,却还包裹着乡土社会的心。

为什么要硬生生地改革一个制度,而不是让它自然发展呢?然而不以变革求发展,又要让当年受别人欺负的历史重演么?

周国平曾对中国人有过这样一个评价,“我们的理想人格是能够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君子,也因此,我们缺少各种各样人生的实验者和精神探险家,我们在精神上容易安于现状,我们的人生模式容易趋于雷同。”和美国人相比,我们的确是缺少了一些冒险主义。有时候感觉中国就像是背负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蹒跚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面前进。说起任何问题都要寻根究源,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翻一遍。

但,或许,世界的信息其实也不是那么瞬息万变,无论怎样的瞬息万变都是有最根本的一条原则,一条规律。或许,沉稳的脚步,通过慎密的考察和思索抓住最根本的那一条才是明智的选择。不过,跳出来想想,又觉得这个想法社会烙印太深。我们学习的一直是唯物主义,无论什么最后都要归结于一条,归到一个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条客观规律上去。只是,倘若唯心主义真的是那么错误,为什么还能存在这么多年呢?

我们号称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这是很值得骄傲的历史,但这五千年给予我们的思维定势是不是太深了?以更加开放的怀抱迎接各种思想的碰撞,更加宽容的态度接受各种生活方式,是否为一个更好的选择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