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讥讽无线电视制作如何“公式化”之外,林奕华撰文批评得最多的大抵就是港产片了。“港产片”作为香港电影的一个标签,听起来比较通俗,但八十年代辉煌时期在两岸三地的确是人心所向。导演陈可辛在凤凰节目《鲁豫有约》中谈到,“1991年香港电影市场已经到了最好阶段的结尾处,从1992年开始就往下滑了。”1992年的时候港产片还未出现像现在的“减产”和“停产”情况,陈导说的“下滑”显然是另有所指──是“资金投资”抑或是“拍摄技巧”? 林奕华经一系列的回顾及总结,给出的其中一个答案是“历史意识”。
如果我们把电影视为一种“艺术”来看待的话,我们要知道它是一种结合文学、戏剧、音乐、绘画、舞蹈、雕塑跨领域的影像媒介。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十九世纪拍的《火车进站》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它只是拍摄了一段火车进站的短片,就令世人震撼,因为那是人类首次在大众媒体上“看得到自己”。这种举世哗然背后的意识源自于当时的人们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生活面貌的真实性,一百年后的今日我们有机会重温这出电影,有感而发为它写一篇blog,纪念了前人,一如前人费煞思量地为我们做纪念,大大缩短了我们感知整个世界的距离。即使计算机的超级特效帮助电影虚拟未来世界,古代战场,魔术学校,把影像文化推向另一个高潮的今日,我们也渴望看到电影里的故事能挑动我们的历史处境,让我们在变幻无常的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与历史归依。因为做“记录”与“回忆”是一种敢于负责,有道德的行为,也是有理想的创作人最令人感动的特点之一。
林奕华之所以要强调“历史意识”,是因为环看当下港产片的类型不乏都是:恋爱中的女主角突然无理取闹发脾气的“爱情片”;为证明荷里活做得到我们也应该做得到的“科幻片”;人格发展不健全而追求心理补偿和精神慰籍的“喜剧片”之流,令人不安的是,观众经过多年以来“被动选择”和“被动接受”的训练已经对这些片种习以为常,有甚者更把它们推崇极至,奉为“精神食粮”。如果不是近年流行“怀旧情意结”作崇,我们也许不会看到有影评人写道“从《阿飞正传》的色调处理探讨电影对六七十年代面貌的重塑”,“从《春光乍泄》中‘离家’与‘回家’的主题看看九七前后香港人的集体意识”,“从《女人本色》看商界女强人如何在历遍金融、楼市、非典三劫之后的东山再起。”,讽刺的是,上述这些具“历史意识”的电影在最初上映的时候都被大多数的观众冷待了,由此可见,香港绝对有一大部人不愿/不敢面对历史,不愿/不敢面对历史中真正的自己。我们当然喜欢看到《功夫》里的周星驰在结局中“有上天特别卷顾”化身“英雄”撃倒某个坏人雄霸某个山寨,只是当一百年后又一个“怀旧情意结”作崇,我们重新探索星爷的电影,除了发现一大堆无厘头的“搞笑”和被刻意放大了的“贫穷”外,还可以找到真正符合自己感兴趣,感认知的时代吗?我们会因为当时的电影失去了一种历史书写的力量而感到莫名悲哀吗?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32:5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