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秋叶原@DEEP《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30:48
  • 89

从《池袋西口公园》开始,一直追着看石田衣良。

坊间传闻,石田衣良是在三十七那年偶然间看了女性杂志《CREA》上的星相栏目,因为星相说他适合从事专业作家的工作,才真的开始动笔写起了小说的,没想到首部作品即一举成名,登上日本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宝座,此后就顺理成章的一路攻占连续剧、漫画领域,风靡日本。

这种说法当然有些玩笑色彩。实际上,石田衣良受到欢迎的原因,被日本评论界概括为是,“文风清澈透明,文笔宽容温暖”,他笔下的人物,几乎没有一个是健康、幸福的,家庭暴力、校内暴力、神经失调、***、***、嗜毒、卖淫……大家都有过不可告人的悲惨经历、精神创伤,而所有这些表面上看似哗众取宠的黑暗系青春小说的素材,却因为石田衣良干净冷调的文字,散发出了一种独特的奇妙光彩。

石田衣良的这种魅力,很大程度上其实跟石田衣良自己曾经有过的忧患青春期有关。生于东京下町江户川区的石田衣良,据说从小身体里就流淌着不安定的血液,二十多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长期没出来,后来是经过自我训练才逐渐对社会适应了的。也许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他才特别会理解别人内心深处的苦楚。

但是,其实即便在日本本土,对石田衣良和他的作品也并非没有争议。譬如,有一种批评意见就认为,石田衣良的作品完全没有深度,文字也太过于浅显易懂,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其内容、情节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类似于漫画的“公仔小说”,与另一位畅销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而石田衣良的拥趸们则就此“辩护”说,把村上春树和石田衣良作比较,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两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作家,就像是韩愈和白居易一样,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石田衣良就像是日本文坛的白居易,刻意把作品写得十分浅白,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让青少年们愿意去阅读并且接受他的理念,就像是白居易为了提倡“新乐府运动”而把诗写得老妪也能懂一样。拥趸们说,他们之所以喜欢石田衣良,是因为他从来都不让人失望,“平凡的故事可以震撼你的心灵,时光如梭,岁月匆忙地流逝,读着石田衣良的文字,可以让你暂时找回曾经的自己”。

2008年,池袋系列引入中国后,个人也曾经就类似的争议跟石田本人交流过。石田衣良自己的说法是,事实上,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写所谓“纯文学”,如果一定要把文学分为“纯文学”和“大众文学”的话,那么他喜欢的就是“大众文学”。他说,“在迅速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魅力人物的影子下,提示读者悄然改变世界观,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大众文学在这方面对读者的影响力更大。在贫困时代的日本,作家如同存在于云端那样高高在上,而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作家选择了跟多数人一样,以同样的速度在同样的地面行走,和多数人一样感受同样的苦难,感受同样的烦恼,其实那才是作家真正的工作。”

石田还说,他的野心是,能继续工作30年,连续写出新作品,“我也非常期待看到自己的变化,成长或者哪怕是倒退”。我欣赏他的这种说法,乃至多少有些嫉妒日本可以出这种清醒而纯粹的说故事的人。

可是,没想到,2009年看到的这本《秋叶原@DEEP》,却让人多少有些失望。故事倒仍然是典型的石田式故事:一个患有洁癖症和女性恐惧症的设计师,一个患有口吃的天才写手,一个时不时就会进入冻结状态的电子音乐家,一个患有疏离症的少年黑客,一个蜗居十年足不出户、一出门又患上回家恐惧症的法律专家,一个角色扮演咖啡厅的人气服务员、喜欢格斗技与迷彩服的美少女,六个“不正常”的年轻人创办了一家叫做“秋叶原@deep”的IT公司,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沉睡着一颗革命的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所以后来他们真的就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这个表面上依然充满了时代新鲜感的年轻人的故事,读起来却几乎完全丧失了池袋系列曾有过的那种跳跃的轻盈感。

按照《秋叶原@DEEP》简体中文版的编辑的说法,这本书的翻译没有问题,“语言流畅,不比池袋系列差”。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个人的感觉是,或者跟长度有关。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秋叶原的这个故事本身其实并不比池袋系列中的任何一个更有料,但长度却从几万字拉到了几十万字,如此这般,怕是本来再寸铁般尖锐的具有杀伤力的文字,也势不可免的要钝感力起来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