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恐怖的人狼城·第三部:偵探篇《悠扬行板谱杀阵》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30:32
  • 252

缓速的张力

在五百四十余页《德国篇》和同样五百四十余页《法国篇》高节奏的集体杀戮之后,第三部的《侦探篇》忽如交响乐的间奏,轻柔舒缓,悠扬弥远。

这被刻意放缓的行板在传统推理小说中的功用大抵是要将之前谜题篇中繁芜的线索作一个整合梳理,以便在推理小说同样浩繁的解谜“方法论”集略中拣选出较为适合的其中之一,以便在解答篇到来之际得以全力迅速地向目的地奔赴;更由于前两篇“双城血案”书写大体各自独立,二阶堂便需要花些笔墨通过对发生事件尚属“未知视野”的兰子的侦探活动于不经意中让对发生事件属“已知视野”的读者补强发现“两城内”“两城外”以及“城内与城外”甚或“此城内与彼城外”之间的纠葛。

这样的书写模式与传统的风雪山庄模式的解谜推理小说中即时发生的事件、现场搜集的线索、隐含动机的背景以及侦探采用何种方式推理 互相掺杂混合,沿着时序的正向抵达最终的谜底的书写方式并不一致,得益于篇幅的拉长,使作者有余裕将原本应该被打乱后见缝插针散见于作品各处的零星的散乱却非不重要的侦探、防查、咨询、质询、分析、假想行动集成在一起成为一部作品。

隐于轻缓的杀意

与前两部相比,侦探篇予人的感受就像云霄飞车两次天翻地覆之后进入一段缓慢的爬升期,之前恐怖刺激的体验犹留在脑海,之后会发生什么还一无所知,因之这一段的喘息期也就是一次为了趋避感官麻木的暂缓执行。而就像死囚等待行刑前那一晚感知的时间仿佛永远比真实时计上的统计漫长,迫不及待要接受解谜冲击的读者在侦探篇并不巨幅的篇幅中似乎也经历了很漫长的阅读。

某种进化

《血字的研究》《月亮宝石》《玫瑰山庄》等这些由古老的英伦作家带给我们的这些小说其有一个如今罕见的书写模式:在离奇的案情由天才的侦探完全解开谜底后作者又用差不多同样长的篇幅将构成悲剧的肇因如前尘往事细说从头,这种结构给读者的感觉就是将一则游戏体小说(推理小说)与一则传奇小说直接拼接在一起,除了后者是前者的肇因外,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绝难调和之处:被着重刻画的主角不同(前者是侦探,后者是案件当事人并多半是凶手);前者围绕案件展开,后者跟随角色遭遇描述;以至于在前后差不多的篇幅里读者体味到的节奏感也大相径庭,前者疾风骤雨,后者悠扬舒缓。于是这种早期推理作家摸索下的产物有了一种奇怪的四不像外形——既不能说是如今正统的长篇推理小说模式,也不能说是一部或奇情或冒险或悲剧小说模式,它既不太合潮流,又难以作为一种新的文类范本,顶多只能算是是从短篇推理小说向长篇推理小说试验图中与英伦的阴冷悲怆风格的那些文学作品一个若即若离的拥抱。

接下来把时钟拨得飞快,跳过整个二三十年代的古典黄金期,让我们来看看冷硬派鼻祖达许.汉密特的开山斧是否真的那样利落得一瞬间就让斗转星移另换一片天了,如果你此君第二部长篇读过《戴恩家的祸祟》,那我想你大概也会发出“这是冷硬派作品吗?”的疑问,在这部长篇里,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各有一连串不可思议的诡异事件,大陆侦探社的探员就像卡尔笔下的H.M一样将不可能犯罪一一化解,而后一部分故事的展开往往以推翻前一部分的解答重新推理出新的可能性为延续,如果说这是一部冷硬派的作品,毋宁说是将爱伦.坡的风格附着在不可能犯罪推理小说的创作核心上,再佐之以日后冷硬私家侦探小说中有张力的行为与语言混杂而成的集合体。当然,这也是未脱蚕蛹的蛾子罢了。

日本的社会派又怎样,《点与线》与《零的焦点》的出现,如果不是其作者为松本清张,那么是不是就真的确凿无疑的要将这部两作品划归社会派几大开山作品之一呢?

从一个成熟的体系像另一个尚未出现的体系的转变,从来是难以跃迁的,他必须以一种隐匿性的秘而不宣的方式逐步演变,否则对于虽死不僵的百足虫来说,一定是有力气扼杀其于腹胎的。

我们之所以觉得这种演变极其迅捷,有如割裂,只是因为前一种体系实在太过成熟再也难觅新意,就连这个体系中者也知道是不得不变的时候了,所以稍作抵抗就顺水推舟了。好比高木彬光,好比西村京太郎。

推理小说始终以一种暧昧的方式进化,近年来推理小说的净化方式却有些不同,这是一个推理小说难以以某一种类型独揽整个市场的时代,作者更重视保持自己风格的独立性而非很急于将自己归于某一特定阵营之下,(而这个由评论界给出的划分类型方式本来就显得不很不尊重作者其人,因此我是很看不得某些写手言必称自己要写什么类型的作品,要成为什么类型的作家,你要写的可以是这个类型的推理小说,可以是那个类型的推理小说,但就不是“你自己”的推理小说),因此推理小说的被动性进化由于并不存在某一类型的过度繁荣,也就失去了被革命的对象,当然,这其中却也不乏始终做着主动性进化的岛田庄司。

但是,虽说很少存在类型上的主动进化者,但是体裁与书写格式上的不断创新倒也是当今推理作家始终不曾放弃的。这其中令人讶异的作品当然也要算上二阶堂黎人的这一部《人狼城》系列。

一直以来,推理小说因其固有的八股文式写作格式使得作品创作的自由度与完整性成了一对矛盾,将核心解谜与作者想表达之物在一个有限的篇幅内水***融的作品实属罕见,到了人狼城系列,这种状况似乎就此有了突破,其既保有了本格推理小说的书写规范,同时又不让“谜题 解答”两部曲束缚,(当然也不像《血字研究》等作那样将解谜和小说生硬拼接),在读德国法国篇时虽说是问题篇,但同样感受到一部较完整恐怖小说的趣味,而《侦探篇》则在承上启下之余,更有称得起四百多页篇幅的内容。

虽然用了一百多页描述身在日本的兰子如何涉入法德两国的恐怖杀人事件,但采用宿命色彩的征兆不断出现来吸引读者的视线,这一百多页就毫不显得累赘拖沓,反而更将全作的哥特式风格烘托加固。而随之而来的赴法侦探的描写,也居然显示出社会派推理小说中警方侦测过程的理性、细致的思考推敲风范。其实,清张笔下很多社会派推理小说是先让读者看到起因,动机,犯罪者,之后警方出场来调查不再场证明,这种有点近似于俗称“倒叙推理”的书写方式从前三部的创作来观之,不也有几分相似吗?

是故,揉合了多种风格,却不失作者本来面目的人狼城,读完前三部,无论是极端快速的部分,还是有意放缓的部分,都让人不觉沉闷,一气呵成。

如果说黎人的进化,大概是让新本格推理小说进化出了一点娱乐小说虽然很长却很快的阅读味道。

写给自己的:

两城其实为一城的想法被黎人否决了,因为我没有考虑到月亮的方位不同,所以不可能是在一个城。但是私下还是觉得一定要在一个地方才好玩,才更显得恐怖——自己面临着杀戮的同时左近还有另一场大厮杀,这个处所触手可及的才好。

佩拉的嫌疑似乎也不那么确凿了,总之自己之前的一些构想居然都被作者在第三部中讨论到,并且一一否决。

作者知道我会想到什么,所以他不让我想到的成真,这大概是阅读推理小说最开心的事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