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午后四点浅谈小说《午后四点》中荒诞的文明反入侵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29:48
  • 86

浅谈小说《午后四点》中荒诞的文明反入侵

【摘要】

(略)

【关键词】

荒诞 野蛮 文明反入侵 社会思考

一、 小说的情节设置与主题揭示

小说《午后四点》一开始就说到一个很深沉的人的问题。“我们对自己其实一无所知。我们以为熟悉自己,恰恰相反。年纪越大,便越不了解这个冠以我们名字的人。”①这种自我认识的模糊其实也是我们披戴了太久的人皮而虚化了自己内在精神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了解自己。而故事的结尾无疑做到了一种最基础的前后照应。“现在,我看着纷纷飘落的雪花。它们融化了,也不留痕迹。但我现在明白了,雪是一个秘密。我不再了解自己。”②是的,我们并不了解我们自己。

这一切的感叹都是小说主人公之一埃米尔带着文明的面具而谋杀了一个莫名又野蛮的入侵者的内心最矛盾的问题。这样的疑问或许正是他对自己内心一直坚持的文明人的的规则的怀疑。他这个一直研习教授将死的“拉丁文”和“希腊文”的人也就随即背负着文明发源的古希腊古罗马所带来的文明气息。在小说中他就无可非议地成为了文明社会的繁文缛节的代言人。作为一个欧洲作家的作品种的人物,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从整个小说来看,作者安排埃米尔以教授古文字的老师的身份也是为了后面小说发展而故意埋下的伏笔。而主人公埃米尔带着这种文明的背负回归乡村也无疑背上了他的文明意义。宁静致远。或许他可以追求中国古代隐逸文人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其来到乡村又为文明和野蛮的斗争拉开了帷幕。

在整个小说种,埃米尔和妻子朱丽叶来到乡下只是故事的开始。然而他们和邻居贝纳尔丹这个邪恶的势力成为邻居这个艺术化的巧合就让后面情节顺其自然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医生贝纳尔丹在新邻居的到来时,理所当然地来拜访。然后一字不发地坐着,直到两个小时过去。午后四点到傍晚六点,他一直就惜字如金地一言不发。直到这对文明的夫妇自己感到不适合再沉默之后,遍拉开话题。然而埃米尔夫妇的问题再贝纳尔丹那里只能得到是或不是这样最简单的回答。贝纳尔丹的言语就是一种无所谓来由地挑战。医生这个职业永远都是一个站再救赎者位置的角色。在小说里,他一直不厌其烦地骚扰埃米尔夫妇,直到他们俩以各种借口来救赎这个医生,甚至到最好教师埃米尔以杀死贝纳尔丹为结局,他们俩一直都以为自己是在救赎埃米尔丹和他那个像“囊肿”一样的妻子。然而事实上,他们所背负的文明在贝纳尔丹的考验下得到了救赎。直到最后贝纳尔丹一直都是一个救赎者而不是一个被救赎者。

荒诞的小说种,诺冬以一个诡辩的结局来结束了一个自以为是救赎者的人被救赎的故事。埃米尔夫妇的学生克莱尔带着他教育下的所谓的文明,看到自己的老师居然与贝纳尔丹这样的人为伍的时候,离开了。

“你会回来的,不是吗?克莱尔,你会回来的?”

“当然,当然,阿泽尔先生。”

“汽车消失在森林中。我知道,我永远也见不到我的学生了。”③

小说种在描画埃米尔的学生离开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对话。埃米尔一直执着于自己所坚持的某种腐化的文明世界的规矩和思想,几近乞求自己学生以后还来看他的时候,得到的却是自己教授出来的文明的拒绝。文明是不屑于和野蛮为伍的。所以埃米尔夫妇尝到了自己坚持的某种文明的排斥。因为自己被误以为是和他自己所坚持的文明相悖反的某种东西为伍了。所以他理所当然地受到了那种僵化的文明的排斥。

每天贝纳尔丹都十分准时地来到埃米尔家,理所当然地要求他们招待,这是一种挑战。他的准时、他的一言不发、他的理所当然等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贝纳尔丹就成了一个可以考验出僵化了的文明文明的巨大力量。一天他们可以忍受,几天他们可以忍受,可是当他们忍受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埃米尔终于决定了要采取行动了。他把贝纳尔丹赶了出去。但是他突然发现这个烦人的家伙被他赶走之后的某个夜里自杀的时候,他又开始以一个相悖反的时间开始入侵野蛮。野蛮其实一直都是一个救赎者。他的自杀,再一次地被文明的入侵而干扰,文明认为你不应该自杀。但是当埃米尔救活了贝纳尔丹又释放了那个“被囚禁”的囊肿一样的妻子的时候,他突然后悔了自己救贝纳尔丹了。于是最后自己以一个救赎者对一个厌世者进行劝说,你可以去死,我再也不会阻拦你。埃米尔企图怂恿这个恼人的家伙自杀,得不到回应,他却最终决定杀死他。

贝纳尔丹被埃米尔用枕头给捂死了。他以为他成功地帮助了一个厌世者。他也以为自己也得到了自我的救赎。然而正如开头一样,小说的结尾他开始了对自我的怀疑。

“我不再了解自己。”④

因为站再埃米尔背后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所代表的僵死的文明以所谓的胜利更讽刺地考验了自我。自己也开始对自我坚持的文明表示怀疑了。文明的凡入侵早就了文明的自我反省。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僵化的旧文明思想,但是这些思想一直禁锢着正发展着的人。所以这些思想再遇到自我反思的时候,才真正地得到了救赎。而小说中的救赎者就是医生贝纳尔丹。他最后只有死去才可以更讽刺地让那些僵死的思想自我反省。

二、 哲理化言语的朦胧性的意义

学习哲学出生的诺冬在小说中留下一些哲学的痕迹那也是很自然的事。利用一诡辩的情节安排也可能受益于她的哲学理解。整个小说几乎是妙语连珠。其中除了大量让人陷入哲思的句子之外,还有一些历史、宗教、文学方面的知识。这些哲学、宗教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从教师埃米尔口中说出来其实也有其深意在里面的。

当然也有一些哲理性的句子非埃米尔口中说出来的,这些话语一是表达了对埃米尔这种坚持了某种僵死的文明思想的再一次讽刺之外,也让这个小说锦上添花了。小说的妙语连珠确实对读者来说又是一个新意。这也是这个小说的成功之处之一。

小说种在写到埃米尔对贝纳尔丹忍无可忍的时候是之一写的:我“砰”的一声关上门,就像扇了谁一个耳光,我打的是六十五年的软弱。⑤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比喻,但是却在面对贝纳尔丹这个意外又理所当然的邻居这样的“粗人”的时候,他所坚持的一切都在挑战种混乱了。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所坚持的腐朽的文明,那些远远超出了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根深蒂固的东西都在关门的一刹那震撼了。自己怎么会这样对一个“客人”呢?

作者在写到那种僵死文明的反入侵的时候,最明确的一点就是当埃米尔在贝纳尔丹沉寂之后找到了他的家里的描写。“……在我的对面,有一个大钟指着凌晨四点。想到我在一个与他们完全相反的时刻侵入了他们的家,我不禁笑了。这时,我发现在这个房间里还有三个挂钟和一个闹钟,它们一秒不差地指着同一时间。回想起客厅、楼梯和走廊,我发现那些地方也都挂着钟,而且都出奇地准,就像这个房间里的钟一样……”⑥这是一个悖反的过程。自己曾经在午后四点被一个邻居突然闯入,然后天天准时地来到自己家里,然后又准时地离开。这个时刻,“我”在一个恰恰相反的时间“凌晨四点”反闯入对方的家中。这个时间很重要。这个反入侵在这里显得更加的讽刺。而且他推开他家门的时候看到最多的就是钟表。这也点明了贝纳尔丹守时的原因,同时他的太过于守时也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尤其对埃米尔夫妇来说。

“我”对贝纳尔丹的判断也是一厢情愿地。在小说开始埃米尔一发现贝纳尔丹是一个很烦人的人的时候他就作出了一个判断。似乎这个判断就为后来他的爆发他闯入贝纳尔丹的家以及更后来他杀死贝纳尔丹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他不说话,是因为他不怕沉默。他不读书,那也一定有马拉美式的原因,这和这具使人伤心的肉体给我的印象差不多。他说话简洁,喜欢说‘是’和‘不是’,就像圣马太和贝纳诺斯。他目空一切,表明他对生存状况不满。”当贝纳尔丹作下这个判断的时候,他就为自己以后怎么做找好了理由。他对这个生存状态确实相对怪异的人下的判断就是他对生存状态不满。似乎要逃避什么似的来到自己家中,但是他的貌似逃避来到埃米尔家中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他来的意义就是在考验这个所谓的文明世界带来的某种让人根深蒂固的东西。那些僵化的东西在变化的时代里究竟还是不是对的呢?那些死去的文明在面对野蛮的挑战的时候,最终开始怀疑自己的还是那些僵死的文明。

这些哲理性的话语本身就表达了一种朦胧诗给我们的感觉。似曾相似但又若即若离。这就是朦胧种让我们开始反思那个诺冬心中思考到的社会遗留给他们心中的某种曾经死守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思考的过程中开始显露出对自我的怀疑。

美国研究者洛尔利娜•阿玛尼尔在面对诺冬的小说的时候也感到了一种朦胧背后的意义多样性。那些意义就是对僵死的文明反入侵的思考。她在研究诺冬的小说的时候写道:“越深入研究,我就发现她的小说想要表明的东西就越多。人们可以因为其紧凑的节奏和情节的出人意料而喜欢上她。但是,这个作家也试图超越表面的轻浮,去触及那些沉重的主题。她有一种独特的个人视角,这个视角总是带有矛盾的游戏性质。读她每一本小说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感到一列火车冲出来了,但同时又发现它出轨了。她的文学世界异常多元,层次复杂,这就对文学分析形成了一种抗拒力。”而这段话种提到的“些沉重的主题”或许也就是对文明的反思了。

“我不再了解我自己。”这句话不单单是“我”埃米尔对自我杀人的审视与怀疑,更是一种对自己所代表的那个所谓的高尚的精神的怀疑。而自己曾经一直默默死守的职业的意义已经远去了。自己的学生也不再来看自己了。失去了学生,失去了那个自己死守的高尚,自己便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那些朦胧的句子里隐藏的更多的都是一种对“我”所坚持的高尚的讽刺。

“我”可以感叹贝纳尔丹的恼人,也可以长篇大论地谈天说地,我什么都可以,总之我貌似就是一个正义者。在整个小说中我们或许多数的时候都是把埃米尔当作正面的可怜的角色,而贝纳尔丹就是一个反面的野蛮者。但是事实上在我们深入去思考这个小说的细节和哲思横飞的语段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诺冬要表达的是另外一个意义。而那个另外的意义里面,埃米尔所代表的精神是反面的弱者,死去的贝纳尔丹却是正义的野蛮人。这些意义都是那些哲理语句朦胧的意义种透露出来的。诺冬要揭示的也就是那种荒诞的僵死思想对社会的侵蚀和对新兴意义的反入侵。当最后“我”的思考陷入一个冷静的空间的时候,小说结尾了,但是关于小说揭示出来的意义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三、人物形象剖析出的文明反侵略的所谓的胜利

一个短短的小长篇小说《午后四点》以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笼络住几个平凡的人物,但是他们性格中的一些东西让这个小说在意义表达上就不那么简单了。有时候塑造一些丰满的形象是完全可以提升一部作品的整体水平的。小说都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这些人物形象注定背负了一些小说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一个小说读完之后,如果我们忘记了不少的情节,那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记住一个人物的话,那么这个小说就失败了。

在《午后四点》中,诺冬在整个小说中只安排了5个人物,然而这五个人却都有自己的鲜活意义在里面。两对夫妻,加上一个学生,这五个人揭示了一种腐朽精神的高傲与平凡又简单的野蛮之间的斗争。

“她的文笔,像爪子一样尖利,像鞭子一样无情。在那么多催眠的小说中,她的小说是催醒剂。诺冬让人惊醒。诺冬让人震惊。诺冬给人淋冷水浴。”⑦胡小跃(注:《午后四点》的翻译者)在评价诺冬的时候如是说,这些也足以证明诺冬刻画人物所代表的内在深意的讽刺性。

(一)阿泽尔•埃米尔的人物形象分析(略)

(二)帕拉墨得斯•贝纳尔丹的人物形象分析(略)

(三)朱丽叶•埃米尔、贝纳尔黛特•贝纳尔丹和克莱尔的辅助意义(略)

【结语】

诺冬的《午后四点》究竟是怎么样一个小说,胡小跃在译后记中也说道了。小说的原名叫《Les Catilinaires》,意味“敌意的语言”或“尖锐的讽刺”。那么小说究竟要讽刺的是谁呢?贝纳尔丹?埃米尔?或者其他?显然在小说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角色就是我们一开始就同情的埃米尔。埃米尔所代表的精神一直残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仅是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一些不合时宜的礼仪制度那么简单。我们反观我们的生活的社会状态,我们是否也是被某种遗留的僵死精神所左右着呢?这或许才是这个小说最后要我们获得的东西。诺冬的小说一直沿着荒诞派的路子在走,但是荒诞之中我们总可以发现一些精神性的东西指引我们的路。《午后四点》中埃米尔对贝纳尔丹的反入侵,是应该让我们看到那种精神的东西应该变化着前进,至于陈腐的东西就留在过去吧。

【参考文献】

1、《午后四点》 作者:阿梅丽•诺冬 人民文学出版社 ①-⑥⑨⒀皆摘自小说原文

2、《雪融化掉的时候,那些白色去哪了》 作者:杂碎汤 原载自豆瓣网 ⑧⑩⑾⑿摘自本文

3、《一个傲慢女人的挫折》作者:胡小跃 原载法国《费加罗报》 ⑦摘自本文

————————

这是一篇本人原创的研究《午后四点》的论文。

个人对所谓的意义进行了一个阐释。

为了保证版权,对某些部分进行了省略处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