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惊世比亚兹莱《画一个比亚兹莱 话一个比亚兹莱》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27:36
  • 45

画一个比亚兹莱 话一个比亚兹莱

————读《惊世比亚兹莱》

“没有一个艺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一般广阔”——鲁迅

头发般纤细的线条与黑块白块是他笔下的其思妙想,他只用画笔表现事物的印象,充满着诗样的浪漫情愫和无尽的幻想。《惊世比亚兹莱》引领我向崇高的插画艺术以及这位插画天才致敬。

《惊世比亚兹莱》是一本画作兼传记性质的收藏小册子,而我对比亚兹莱的兴趣是由王尔德而来的。看了不同版本的《莎乐美》,穿插在其中的总是黑色和白色线条绘成的工笔画,风格怪诞诡异,但一眼就能识出定为同一人所作。正是这些看不懂的工笔画将我的视线指向了比亚兹莱,一位天才插画家。

【比亚兹莱】

1872年8月21日,比亚兹莱出生于英国南部海滨城市布莱顿。1893年2月他的代表《莎乐美》法文版在巴黎和伦敦同时出版,引起了王尔德和出版商莱恩的注意,决定出版《莎乐美》的英文版,由比亚兹莱做插图。1894年4月莱恩创办著名杂志《黄面志》,由比亚兹莱做美编,亨利•哈兰德做文编,而以比亚兹莱为灵魂人物。《黄面志》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竟至成为19世纪90年代的象征,比亚兹莱从此站在了文学艺术历史的中心。

比亚兹莱只受过短短两个月的正规绘画训练,靠着过人的天赋和对艺术的执着,终于成为世界插画史上一座不倒的丰碑,被后世誉为天才。他的首次大型插图作业是为《阿瑟之死》配图,比亚兹莱制作的插画充满了天鹅、精灵、骑士等与故事没有直接关系的奇幻细节。这是比亚兹莱颓废风格的起点,在插画中独树一帜,风格十分鲜明。当世纪末的英国画家们沉溺于在古老传说的故纸堆里找寻着美丽与温婉的诠释的时候,比亚兹莱却用一种更新更绝对的方式表达他自己的艺术理念。“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黑白方寸之间的变化竟是这般魅力无穷,强烈的装饰意味,流畅优美的线条,诡异怪诞的形象,使他的作品充斥着恐慌和罪恶的感***彩。

【颓废主义】

要了解比亚兹莱的艺术,缺少不了“颓废主义”这个关键词。

很多人认为颓废主义一定是肮脏忧郁而不见天日的,实际上仅仅从字面上断章取义是不够的。

颓废主义的兴起源于上述那本名为《黄面志》的书引起的“颓废主义运动”。而“恶与悲中的美”是颓废者追求的极致,当然也是比亚兹莱的主要格调。主张颓废主义的人宣称要“发掘恶中之美”,诗人波德莱尔要从“悲哀中提炼金子”,而王尔德则把“悲哀当作唯一的真理”。

关于“颓废主义”:英国人H.杰克逊将其总结为,第一,怪癖和耽溺;第二,认为和技巧的;第三,自我中心的;第四,好奇心旺盛的。这四点准确地概括了比亚兹莱的风格。

颓废主义运动在比亚兹莱去世后渐渐平息。但他的艺术直接影响了新艺术和后来的装饰艺术运动,招贴画自他之后进入艺术门类,插图艺术界更是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才情横溢的唯美作家王尔德绝不惮于以惊世骇俗的意象来点缀他邪魔的花园。《莎乐美》,王尔德从《圣经》里枯燥而简单的故事中挖掘出了最黑暗也最深刻的内涵。欲望的纠缠,畸恋的爆发,诡异的氛围,都被他在这短短的篇幅里发展到极致。而同时代的早夭天才画家比亚兹莱,亦称得上王尔德恶魔般作品最佳的诠释者,两人在事业上相得益彰。

【我读比亚兹莱】

《惊世比亚兹莱》这本书中搜罗了很多比亚兹莱的插画,由于我对西方古典文化背景知识的限制,在这里只谈其中的三幅插画,不求甚解。

一、《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西方经典的爱情悲剧,最为众人所熟知的形式是歌剧大师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是一部严谨而经典的三幕剧。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故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些相似之处。大航海时代,特里斯坦奉康沃尔国王即自己的叔叔马克之命,接来了将成为马克的皇后的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而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很早就已相识并相恋。于是,他们决定以毒药来结束这一切。然而,侍女布兰甘妮却以***代替了毒药,不可遏制的热恋开始。两人的爱恋很快被马克国王发现,于是将无情的剑插入了特里斯坦的胸膛,特里斯坦垂死之际依然等待着伊索尔德,就在这时,马克国王得知了***的实情而决定宽恕他们,但是特里斯坦已经死在了伊索尔德的面前。罗密欧与朱丽叶般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不禁让人惋惜。

比亚兹莱擅长黑白色调的细腻刻画,《伊索尔德》这幅画中,各种粗细的线条交织在一起,飞翔的海鸥,波澜壮阔的海洋,神秘而悲壮,仿佛像大海诉说着诀别。伊索尔德身上的长裙更是沿袭了孔雀裙子的风格,而高大的女性形象正是颓废主义对奢靡和伪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对抗。作为一个前卫艺术家,比亚兹莱揭露社会现状,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许多堕落丑陋的形象,同时也重塑了很多新女性形象来对抗维多利亚时代的父权主义,《莎乐美》中的《希律王的眼睛》、《高潮》都是例证。

比亚兹莱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黑白色块,对颜色方面他很少涉足,在《伊索尔德》这幅画中,他大胆地使用浓重的红色背景,但无论是黑白还是色彩,比亚兹莱的画都以浓色著称。纯正的大色块,泾渭分明,甚至没有丝毫的过渡,有人说他是在日本画中汲取了灵感。许多评论家在看到《伊索尔德》这幅画以前,可能不少人会认为比亚兹莱是一位版画家,黑色油墨般的浓重和白色线条的细腻勾勒,风格统一而又形态各异,颇有版画的特征。但是看到《伊索尔德》色彩多变的华丽,不得不惊叹比亚兹莱单单用画笔来摹画的异想世界。

实际上,历史上许多大师都采用用经典再现经典的形式,可以说瓦格纳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搬上歌剧舞台是一个典范,然而比亚兹莱用《伊索尔德》来诠释《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可谓是天作之合,既成就了这段西方爱情史诗,也成就了比亚兹莱自己。

二、《尼伯龙根的指环》

《尼伯龙根的指环》也是瓦格纳改编的一部大型乐剧,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的英雄故事。尽管一再强调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但是我不得不说,《尼伯龙根的指环》实在和电影《魔戒》系列的思路非常相像。《尼伯龙根的指环》这部歌剧长达17个小时,分四个晚上演出,其节奏非常缓慢,据说观看演出的不少观众甚至睡着在剧场里。但是不能否认,这段故事的构思和瓦格纳先生编写的唱段是十分经典的。

《尼伯龙根的指环》充满欧洲骑士的威武和黄金的绚烂色彩,比亚兹莱却只用了黑色和白色两种色彩来表现。图中齐格弗里德是英雄人物,他斩首了看护指环的大龙,然而他并没有全力表现齐格弗里德的力量,而是在画中夹杂了许多与故事本身并没有关系装饰,有些人说他已经跳出了故事情节,“手中无剑而剑在心中”,这就是比亚兹莱的思路,或许时隔一个半世纪的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很多天才涉及的领域是我们不可知的,就像仰望天空,一颗一颗闪烁的星星之下我们不知道霍金在说什么。但是不管怎样,奇异怪诞的思路,细腻华丽的装饰线条,看见这样的画,就认定他是比亚兹莱。

三、《劫发记》

《劫发记》是长篇讽刺诗,其作者蒲柏被誉为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这首诗描写一家男孩偷剪了另一家女孩的一绺金发,因为此事引起两家的争执。蒲柏竟把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写成了一部英雄史诗。

比亚兹莱为这本书所作的插画可谓入木三分,工笔所到之处细致异常,主人公华丽的发式以及穿着,室内装潢的奢侈尽在笔下。尽管只有黑白两种色彩,丝毫没有影响绘画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亚兹莱只有两种颜色的异色世界。

比亚兹莱具有非凡的耐心和对艺术狂热的追求,在他正在为《劫发记》创作插图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精致复杂的画面、流畅的线条,惟恐不够纷繁,每一个细部仍然清晰沈稳,显示出极高的驾驭力。画中没理的贝琳达小姐的裙子、房间的地板和墙面、庭院中的树木和亭子,都是一笔一笔用钢笔画出,不知道要消耗比亚兹莱多长时间,而比亚兹莱当时的身体极差,每天只能工作几个小时,甚至经常咯血。为什么大师总是这样,为了艺术燃烧自己的生命,1898年3月16日,比亚兹莱在法国南部一家小旅馆里去世,年仅26岁。

据资料,比亚兹莱7岁时被诊断患有肺结核,其一声奔波艰辛。其命运一直与王尔德联系紧密,王尔德曾因“有伤风化”罪被捕,由于比亚兹莱曾为《莎乐美》制作“不堪入目”的插图,因而王尔德的被捕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比亚兹莱。迫于压力,出版商莱恩解雇了比亚兹莱,并且换掉他为《黄面志》所做的一切插图。同时,再也没有出版商敢出版比亚兹莱的作品,于是他的经济立刻陷于困顿。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肺病也重新爆发。他坚持只要能握住笔就要一直创作下去,终于贫病交攻。比亚兹莱这位“颓废主义”在形象艺术中的头号代表,一辈子过着独身生活,唯一的女模特是他的妹妹,最后和王尔德一样,死在一家小旅馆里,墙上贴满了他崇拜的意大利艺术家的铜版画。

无论从外形,还是艺术来说,都是上帝给唯美主义运动特意打造的一个贴切的句号。他淡金色的发帘,尖细的下颌,钢琴家的手指,水晶植物般极度敏感,给我们留下的形象永远是个少年。虽然患肺病的身体极度虚弱,他的灵魂确实像最顽皮的孩子一样有生命力。他的作品结合了伯恩-琼斯,安德里亚.蒙德烈和浮世绘的精神,形成了不可复制的独特风格。

————选自《新艺术运动大师图典》

【插画在中国】

在中国,也有一位著名的插画家,虽然没有比亚兹莱那么大的社会影响,但他和比亚兹莱一样,从没有接触过任何专业的美术训练,却成为了插画史上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我以为他是个外国人,韦尔乔。可能更多人认识他是从《读者》开始的,他曾经为《读者》创作了大量的插画。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职业的插画家,而是一名哈工大医院心脏内科大夫。但是对艺术的热爱让他在值夜班时在处方笺上随心所欲地信笔涂鸦,甚至有人开玩笑地问他到底是画出去的处方多还是开出去的处方多。单单凭着业余爱好,竟出版了好几本著作,从而闻名全国。特别是新近出版的《梦游手记》,令他扬名于文艺界和书画界,十分出人意料。

有人把韦尔乔的画分为三类:带有象征意义的故事、荒诞的幻觉记录、无明显象征意义的景物。第一类画具有文学性的色彩,是一种黑色的象征,如病床上的病人、手拿大镰刀的死神、远处的火葬场、天上的北斗星。第二类非描述性的荒诞,如实地记录了一种自由流淌的幻觉。这一类作品占他画的大部分。第三类是单一的物象和景色,看不出明显的象征性。他的这部作品以孤独以死亡为主题,我想这与他做医生的职业关系很大,直接观察在生与死之间,让他比常人多了许多人生的思考。

然而天妒英才,去年8月,中国天才插画家韦尔乔离开了人世,只有42岁。也借这篇文章来纪念他,一位医生画家,奋斗在不够受重视的插画世界。

【插画艺术】

《辞海》对“插画”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

是的,自从插画诞生到现在,一直也没有多少人重视它,只是作为文字的一种陪衬,默默地存在着。然而我却非常喜欢插画这种艺术形式。它是文学和美术的结合,可以说是相互诠释,为文字的表达内容画龙点睛。插画让文学的内容变得可视,变得活灵活现。如果硬说插画没什么存在的必要性,一幅赏心悦目的画放在文字旁边,总不是件坏事吧。

人们把艺术插画的功能总结如下:一、作为文字的补充;二、让人们得到感性认识的满足;三、表现艺术家的美学观念、表现技巧,甚至表现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听起来太过专业,但是作为一般的读者,也没有专业研究出版物插画的必要,我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让许多人知道,在作家充满光环的时代下,依然有这样一个小圈子,尽管不是大的艺术门类,依然可以活动着天才一般不可多得的艺术家。也许今后我们在看书或者杂志的时候,会稍稍注意到塞到一角里的插画,甚至为它所感动。

插画在中国已然不是重点的艺术门类,知道比亚兹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大洋彼岸,离我们太远太远。但是大师的思路是相通的,他们的思想不管相隔多远都能相互吸引。

鲁迅先生曾经自费出版结集了《比亚兹莱画选》,并对他的画作赞赏备至。

生命虽然如此短促,却没有一个艺术家,作黑白画的艺术家,获得比他更为普遍的荣誉;也没有一个艺术家影响现代艺术如他这样广阔。

有时他的作品达到纯粹的美,但这是恶魔的美,而常有罪恶底自觉,罪恶首受美而变形又复被美所暴露。

视为一个纯然的装饰艺术家,比亚兹莱是无匹的。

比亚兹莱的一生犹如他的黑白插画一样,既单纯又传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