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透明《过去的透明》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27:36
  • 69

纳博科夫的确配的上大师级别,130多页的小书足足看了我一个多星期,因为不愿意遗落作品的每一个字,而且读的时候要不断思考,与我这几天同时在读的<闯关东那些事>相比,纳博科夫的文字不知要高明多少倍,根本是两个世界.<闯关东那些事>完全是一本超厚的<故事会>.

纳博科夫是个文体大师,文章里运用的各种巧妙的修饰手法让人拍案叫绝,而这种甚至有些华丽的修饰在其他文学作品里很少见的.另外,纳博科夫也是个语言大师,他精通俄语,法语,德语,英语和鬼知道还有什么的各种语言,而且在文章中经常不断卖弄他的这点专长,有时候更会自己独创一些词汇.我猜翻译纳博科夫作品的人一定比翻译其他作品要多花了很多功夫.有趣的是,<透明>的译者似乎是东北人,文章里很多形容词都是"贼".

<透明>这本书在开头的一段给人一种错觉,觉得纳博科夫可能会讨论一种很晦涩的概念,未来与时间之类:

"如果真有未来存在,具体地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就像脑子较好的人所能觉察的东西一样,过去也许就没有那么诱人了:它的魅力会被未来的吸引力抵消。人在考虑这个物体或那个物体的时候,可能就会骑在跷跷板的中段上。那可就有趣了。

可是未来并不具备这样的现实性(过去可以描绘出来,现在可以观察得到);未来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是一种思想的幽灵。"

其实整本书都是在讨论过去,因为过去相对与未来来说是透明的,是清晰可见的,是实际存在的.比如说过去是一块明亮的玻璃,随着时间的流逝,玻璃上会落上一层层的灰尘,使过去变得模糊或者看不清,但当一个人,一类人,或者说是书中的主人公休•珀森这种所谓"缺乏经验的奇迹创造者"故意使用"威猛先生玻璃清洁剂"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目的就是让这块玻璃重新变的透明的话,过去就会重新摆在眼前,清晰如昨.

怎样对待过去?我想有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完全逃避,就像电影<1408>里面那样,每个人心中的那间1408都有自己最不想回到的过去,都会使劲全力去忘记,去逃避.但很不幸的是,1408一直在每个人的心里,那段过去会不定时的突然间浮现,让人措手不及,而且你还会发现这段过去居然越来越透明.

第二种是主动出击,去毁灭,就象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知>里面所写,回到过去式的空间拼命的去毁灭.当然这种做法八成也是徒劳的,过去的透明性依然存在.

第三种可能就是象这本书的男主角休•珀森一样,当他第四次踏上去瑞士路上之前,他是做好打算去故地重游,以至于必须找到当年住的那个旅馆的同一个房间(也是他最后丧命的地方),可以说他完全的是在找一种感觉,但过去毕竟是过去,所以这样的做法是否可以解释为一种主动的犯傻?

想想,我们有时候会不会也象休•珀森一样,特意的跑到一个地方,就是为了让回忆更真切,因为多少年前就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某件事?

纳博科夫这个落魄的俄国贵族,先后在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瑞士生活,这篇<透明>是其晚期在瑞士的时候写的,据说有半自传的性质.略有些悲惨的流亡命运使纳博科夫变得非常刻薄,这点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里,除了男女主角外,作品里的其他人物都被纳博科夫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格外丑陋,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洛丽塔>里面把一个人从鼻孔里喷出的烟柱比喻成了"可怕的獠牙".而且纳博科夫对普鲁斯特和弗洛伊德总是不依不饶,在他的作品里反复对其嘲讽.弗洛伊德认为梦里的内容都可以被现实的经历所解释,纳博科夫认为这是可笑的.(这点我是认同纳博科夫的)

不管怎样,纳博科夫的书是适合摆在书架最显著位置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