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口气读完了《朗读者》,晚上又看了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电影比小说看起来单薄一些,不过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演的很到位,捧到小金人算是名副其实。
小说写的非常精彩,贯穿全书有两条主线,一是“我”对汉娜的感情,先后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迷恋、青年时期的忘却、审判时期的自责和麻木、朗诵录音时期的摆脱、直到汉娜死后忽然找回的老夫老妻的感觉。小说的第一章着重描写了少年时代的我与汉娜的情感纠葛,读起来简直就是个萝丽的故事,一个15岁的少年迷恋上一个36岁的成***人,他们在一起基本就做三件事沐浴、***、朗读。而小说第二章一个转折,就完全把你带到另一个世界,彻底的从***中摆脱出来,当‘我’再次见到汉娜时已成为法律系的见习学生,他们意外的在审判法庭上相见,“我”才了解到自己曾迷恋的女人竟然曾是个纳粹分子,一个集中营的看守,在战争期间她犯下了罪恶。这之后作者以“我”的视角对战争中人们和汉娜所犯下的罪行进行了大篇幅的反思和考问。为摆脱汉娜对他的困扰,他坚持10年的时间朗读小说录成语音带寄给在服刑的汉娜,其行为完全是为了给他自己一个解脱。但是至到他看到死去的汉娜和她住过的牢房,他才发现其实他一直爱着汉娜。
另一条线是汉娜是个文盲,文盲导致了汉娜所做出的一系列错误的选择,为了不暴露自己是文盲她放弃了提升当领班的机会去应聘当了看守,为了不暴露自己是文盲她竟然承认了她没犯过的罪行,导致她被错误的判决终身监禁。不知道二战时期德国有多少文盲,但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汉娜把自己是文盲看作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情,她宁肯暴露自己犯罪也不愿意暴露自己是文盲。可喜的是作者让汉娜最后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她是听着“我”的录音带对照着书学会的。
正是这两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正是想通过“我”代表的德国二战后的一代青年人对汉娜代表的参与了战争的一代人的情感的困惑和纠葛来对纳粹时期人们和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读来发人深省。
作者在小说中把汉娜写成一个文盲或许是在暗示我们,其实在那个年代有一批人都和汉娜一样,他们不过是盲从,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在他们看来看守和工人没有特殊的区别,都只是个工作,正如那个出租车司机说过的一样,那些杀手杀人不是和谁有仇,只是为了完成工作。汉娜是个工作非常认真的人,从小说中提到的她三个工作经历中都可以得到印证,她先后两次都因工作出色认真而被列到提升的名单里,在监狱中她因认真执行任务而被看作是最残酷无情的看守。在她的行为意识里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执行命令而已。所以面对法官的质疑,她反问法官,要是你当时会怎样做?是啊,我们能要求一个字都不认识的女人做出超越时代背景的事情和选择吗?作为社会低层中的一个群体,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更过的选择机会,她们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存的环境,无意识的参与到这场战争中,他们同样是战争的受害着。在那个黑色恐怖的时期,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麻木不仁的状态,他们无法关心别的人,或许只有麻木不仁人才能让人继续生活下去。
对待集体犯罪中的这个群体谴责还是理解,这是个问题。或许我们该在谴责中多一分理解,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不知道当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会做出何种选择。
感谢作者为我们写出了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27:2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6074.html
上一篇
风的预谋《风很好看》
下一篇
将心注入《写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