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汉语史稿《漢語史稿》中關於漢字拼音化的説法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25:06
  • 87

我看的《漢語史稿》是1980年中華書局的版本。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大爲不安:“漢字簡化只是漢字改革的第一步,還不是根本的改革。毛主席指示我們:‘要走世界各國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現在‘漢語平因方案’已經由國務院公佈,並且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這個方案先作爲漢字注音和普通話拼音之用,將來一定會實行拼音文字。”(p44)

不禁讓我回想起五四時期有人提倡的“漢字拉丁化”運動。現在的漢語拼音主要是注音而用,但沒想到,當年王力先生竟然會提倡漢語拼音化。

由於本人的專業是學“旁行文”的,故對漢語及漢語史其實不甚了解。僅談談個人一點想法。

記得以前看呂叔湘先生的論文《漢語裏“詞”的問題概述》,談到漢語要採用拼音文字時,“詞”的問題凸顯。因爲如果漢語要採用拼音方案,就不能再像寫漢字那樣一個一個音節分開寫。而漢語該怎麽劃分詞就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這是否可以説明,從語言學的角度看,漢語實行拼音文字不甚可行呢?且漢語在借詞的歷史中(佛教、鴉片戰爭后借詞),向來傾向于用義譯而非音譯的方法。縱使開始曾有音譯的情況,如“德律風”之流,後來大部分均讓位給“電話”之類的義譯,至今維持用音譯詞的比率並不高。這恐怕也與漢語與漢字的特點不無關係。乃拼音文字所不可比也。

從文化的角度而言,則漢字厚載中華文明。

從橫向而言,日本漢學傢前田直典在《古代東亞的終結》一文中提過:漢字表意而非記音,故可超越各種dialect,使漢字在地理上之覆蓋面異常廣大。比之于歐洲的小國林立,便能明白中華文明的同化能力很大程度上亦依賴于漢字。此說不無道理。

而縱向而言,則漢字的表義特徵對於後人了解前人的生活不無意義。故有日本歷史學傢白鳥庫吉用漢字考察中國上古傳説和民族心理。我國老一備文字研究者劉師培更提出表意的漢子不僅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有意義,甚至是對研究全人類嬰兒期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都有一定的普世作用。而這也可在康殷《漢字源流淺説》中對於人類學中提出的“霛石崇拜”和漢字的聯係中找到例證,如dolmen和“示”字,menhir和"土"字。

從五四至今已近百年,當初激進的漢字拉丁化風潮已經不為許多人所知了。而建國后的漢字拼音化方案似乎也不再被提起。偶然閲得此話,竟一時不敢信其出自王力先生之口。當時,想象了一下某天得知***頒佈了那麽一部離奇的漢字拼音化的法案(先假設漢字真的竟然能被成功拼音化),突然很有投水的衝動。便恍然閒明白了王國維當年的心情。霎那發現自己縱使已深中旁行文之毒,卻仍然是被中華文化所化之人。

最後,整本《漢語史稿》還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身為中國人,在人人皆習“旁行文”的今天,我們對漢語的了解反而不多了。是時候看看《漢語史稿》一類書。另外,王力先生另有一本《漢語詞彙史》也很值得一讀,基本是《漢語史稿》第四章的詳盡版,讀來非常有趣。對於非研究語言的人來講,(尤其是對歷史又有點興趣的人),詞彙往往是語言學中最爲有趣的一部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