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我们仨《我们仨》——永远的感动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24:44
  • 64

一部开卷便不忍放下,动魂动魄的作品。阅读中常会不由自主地回溯刚读过的段落,频率很高,这在阅读的经历中很少有。整本书读完,掩卷不忍,欲罢不能,一鼓作气将买了几逾十年但未及看的《钱钟书传》也一口气读完了,——太想多获知一些他们仨的故事,想为《我们仨》里静静弥漫的浓挚真情寻些旁证。

年过九旬的杨绛先生,深情记述了她和已经逝去的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六十余年(从1935年夫妇新婚,共赴英国牛津留学,至1998年钱钟书去世)的生活,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情和忧伤,叫人动容。

9万字,浓情充盈。

都知道钱钟书学贯中西,机趣睿智,澹泊宁静,毁誉不惊,但不知道他会几十年如一日做早餐给夫人吃;不知他会在夫人离预产期尚远,便去产院定下单人病房,预约最好的专家大夫;不知他会对着新生的女儿看了又看,看了又看,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不知他遣阿姨买菜,因为阿姨不识字,便画极可爱的禽蛋粮菜图,“牛奶”画成一头淌着乳汁、似狗或似羊的动物,反正“阿姨能会意”;不知他会乐此不疲地在女儿房里恶作剧,天真得如同孩子……

圆圆,母亲说“阿瑗是我的生平杰作”,钱先生认为女儿是“可造之才”,爷爷钱基博认定“女孙健汝”是“吾家读书种子”。自圆圆降生,便有了“我们仨”,“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母亲笔下的女儿,是永远的女儿。孩提时那般可爱,乖顺,聪慧,懂事……历历都在母亲眼前,被先生写来,也历历都在我眼见。钱瑗北师大毕业后,留校当教师,“她一辈子是教师队伍里的尖兵”。女儿出差出国,在母亲“都是牵心挂肠的离别”。父母对女儿,“实在很佩服”,对女儿经历“九蒸九焙”,“心上不能舒坦”。令我噙不住泪的是,附录里钱瑗写给妈妈的信——钱瑗去世前不久,自己已不能进食,却不放心母亲的一日三餐,写信细教杨绛怎样煨烂糊面。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一家人融入生命、骨子里的澹泊、真纯,动人。

“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女儿刚出生时,杨绛的母亲去世,杨绛于是“任情啼哭”,钱钟书“百般劝慰”,杨绛虽然“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现在,做了“羁旅倦客”的她,才知那时可以任情啼哭,又有钱钟书的百般劝慰,是“多么幸福”,静寂中是的至伤至痛,怎不叫人动容?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的境界来欣赏和品评……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品格动人。

住了新居,却不知房子怎么来的,胡乔木(此处不议他)偶去钱家夜谈,见钱家保姆的床摆在门口,问“房子是否够住”,杨绛答“始愿不及此”,说“这就是我们谢他的话了。”文笔之简练,已然精彩。却再峰回路转——“周奶奶(保姆)坦直说:‘个人要自由呢’”原来周奶奶把床摆在门口,是嫌钱钟书夫妇晚上去她屋里倒开水。“我们把热水瓶挪入卧室,房子就够住了。”叙述之生动机趣,动人。

文字多短句,干净。清如水,明如镜。动人。

那些放在书后附录里的草稿、信件、小字条、素描,还有钱先生“阿姨能会意”的购物图,无一不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非常动人。

(请勿转载)

我读《走到人生边上》:至少要像爱护身体那样爱护灵魂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2623296/

我读《我们的钱瑗》:钱瑗,天堂就在她心中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740856/

我读《洗澡》:迫不得已的“洗” 枉费心力的“谈”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2252888/

钱家仨的相册: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58793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