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病魔生命是偶然——《病魔》读后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24:42
  • 42

“生命是偶然”,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命题了。人生必死,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特别是,当这个将死之人是你的亲人,甚至是你自己的时候,你该如何面对?巴雷宁要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主人公是医生,曾主张一种彻底透明的医患关系:无论病人患有怎样的疾病,都应该毫无保留的将真相告诉他。这与通常医院里主张对绝症病人隐瞒病情的观点大相径庭,但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他还是坚决贯彻了这一观念,如果不是他的父亲患了癌症,把他推到一个紧张的关系上,他还会继续毫不留情地向绝症患者宣布:“你没有几个月可活了,放弃治疗吧,抓紧时间,做点你想做的事情。”

这样的话如何对父亲说得出口?很早以前,母亲死于空难的事实就给父亲造成了难以抚平的创伤,使他从此不敢乘坐飞机。现在,父亲的身体更是濒临崩溃,难道还要给这脆弱的身躯以致命的一击?主人公终于体会到自己的一贯主张是如何冷酷了,从前他能轻而易举地说出病情,只是因为这些病人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而现在,他要面对的是亲爱的父亲,历经艰难一手将他抚养长大的父亲,谁也不知道这个消息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命是偶然的,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人们却如此难以接受?因为偶然的生命之必死所带走的太多了,多得我们无法承受。

最令人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对死或疾病的恐惧也是如此。很难界定哪些恐惧有道理,哪些属于精神疾病,但不管是哪一种,都面临着“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这一无情的事实。现代社会对于科学的神化教育造成了某种不死的假象,仿佛医院能够包治百病,能够从死神的领地复活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加重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期望,而这种期望又怎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呢?除了彻底绝望的人,没有谁愿意早早的结束生命。但必死的事实却给了人们重新做出抉择的机会,是的,假如早知道要死的话,人们会选择不一样的生,身患绝症的人也有权利决定不一样的死。我们的主人公经过痛苦的挣扎,终于决定将真相告诉父亲......

叙述的张力由此出现,巴雷宁如剥茧抽丝,给我们娓娓道来。他的技巧很有点蒙太奇的风格,镜头不断的切换,以立体的方式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的主题,简洁明了,令人赏心悦目。他的刻画似乎不带感情,读起来效果却极好,迥异于国内某些煽情煽成火灾的作家。

sfks作于消愁斋,2009-02-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