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巨塔杀机《无从妥协的迷局》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24:30
  • 99

2001年9月11日,我刚刚成为一名大一新生,初到离家千里的北京刚刚三天。迄今我仍能清楚地回忆起,9•11事件是如何以热门话题的形式,迅速拉近了陌生同学之间的距离。直到毕业也再没见过报刊亭的生意那样火爆,《南方周末》《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等等一律被抢购一空。震惊、疑惑、同情、难以置信,无须讳言,甚至还有些许的幸灾乐祸;对于刚刚从高考车轮下逃生的一群年轻人而言,观点的交汇与碰撞过程也许显得十分稚嫩而肤浅,但那恰恰是面对惊世巨变时最可能的第一反应——即使在这个目不暇接瞬息万变的年代,我们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意识到自己正在亲历历史;无论史海潮头何等汹涌,身处当下的个体至多也只能窥见一两朵浪花,只有在拉开一定的时空距离之后,方能纵览那拍案惊涛,最初是如何从从天水相连处奔涌而来的。感谢《巨塔杀机》和它的作者劳伦斯•赖特,便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远景和广阔的视角。

作者以基地组织在二战后中东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影中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之历程为主线一,以美国各大情报部门十余年与基地组织斗法角力之经过为主线二,又以扎瓦希里、本•拉登、约翰•奥尼尔等身处漩涡中心的人物为主角,将错综复杂的迷雾依次厘清,其对相关文献与采访材料的组织之努力与成就,着实令人赞叹。以一个近十年来持续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为研究主题,完成这样一部纪实性与文学性兼美的著作,可能是很多新闻工作者毕生的梦想吧。诚然,对于伊斯兰世界与美国的深层冲突肇因,本书也许并未挖掘得太深;基于其立场、视角所持的观点也并非全部都能令人欣然认同;然而,毫无疑问,尽管此书中文版的篇幅达三十多万字,作者在书中开列的采访对象近七百人,但要彻底勾勒出基地组织的前世今生,根本解剖9•11事件的来龙去脉,自然仍显单薄;更何况成书之日距9•11不过区区数年,在如此迫近的距离上,欲放眼始末未免太勉为其难。此书毕竟为我们揭开了基地组织、中东政局和美国情报部门那神秘面纱的一角,让我们看到通往双子大厦之废墟的,是一条由无数偶然与必然铺就的道路。以纪实性文学论,将事实详尽披露于前,思索与评判的空间则更多地留与读者,也未尝就不是更为慎重、负责和妥当的方式。

国家政治舞台上的角力,往往源于国家利益之争,时至今日的国际政治体系,至少在形式上能够保证这些实际上都还很年轻的主权国家,在利益龃龉时煞有介事地坐下来谈一谈;而源自民族与宗教的理念冲突,便更为复杂、深远、难分难解。利益可以调和,理念却无法妥协;利益的蛋糕可以分享,理念之卧榻岂能容他人酣睡;利益的协商可以走向双赢,理念的角逐则极易——甚至必然——滑向极端。纵然理念冲突的外衣下其实未必不是利益基础在起决定作用,但当信念坚如磐石的极少数人将理念不断推上尖锐、排他、极端的巅峰,直至形成封闭而自洽的系统,拒绝融合、妥协的一切可能时,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合纵连横那一套在此全盘失效,温饱不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于是极少数人在“超凡脱俗”的同时,也就拥有了扭转历史的利器。反观美国情报系统,纵然科技手段与经济实力的后盾无比雄厚,然则受制于人际杯葛的内耗,其效率与判断力在一根筋的对手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奥尼尔与拉登的对决最终失利,毋宁说是有着种种缺点的普通人受挫于义无反顾的“超人”;令人深感无奈的是,人性中的种种小磕小绊——诸如处处留情,同僚芥蒂等等,何尝不是世间百态,寻常人生?也正因此,超越普通人性之上的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才更加寒气森然。思留退步,焉能敌得过视死如归?信仰这面大旗一旦打出,注定将迎风猎猎招展,如此迷局该从何拆解,悲观一点说,看不到路在何方。

时间行至2008岁末、2009年初,倡导“文明冲突论”的亨廷顿辞世,白宫之主从党派到肤色悉数易帜,加沙地带硝烟再起,本•拉登又一次发出“全球圣战”的号召……作为一个突兀的历史节点,9•11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