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纪事《谁能谈论自己的国家》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21:01
  • 55

本来,我是想写关于《中国纪事》,这本书的读后感。书的作者是许知远。我说过,他是我的同龄人。

此前,他是《经济观察报》的主笔,现在,在办一份定价奇高的杂志《生活》。这本书是他在《金融时报》中文网,开设的专栏《中国纪事》之合集。他在媒体呆了很长时间,从北大微电子专业毕业到现在,一直在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中,穿行。他写书,还是媒体人的视角,骨子里的记者,很对我的口味。

先说这本书。与他此前的风格,不一样了,少了早年,那种张扬的愤怒,泛滥的,年少的激情。序言里,他说,“试着去讲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而不是立刻进行价值判断;去描绘细微的变化,而不是宏大叙事。”年龄增长的理性驱使,他试图用安静、节制的文字,捕捉中国的某种情绪。他说过,他希望可以,神态超然又充满温情地,谈论自己的国家。

安静、节制的文字。是的,疲倦了,那些充斥大背景、大人物,动辄大命脉的宏大叙事体。回过头来,看许知远记录的小城市,小人物,小变迁。那些小故事,发生在当下,发生在每一个小城。是我们熟悉的气息,终日生活的氛围,触手可及。

他写汾阳的《小城故事》,“这座小城市总是被各种声音包围着,除去喇叭里的音乐声,还有卡车、小轿车、摩托车的喇叭声和建筑工地的打桩声,它们入侵你的耳朵、头脑,让你无处可躲。与噪音相伴随的是永远无法消退的尘土。”

只是汾阳?不是的。几乎所有的小城市千城一面,包括我们这座小城。只是,我们对自己的城市,常常做不到,安静、节制地描述。我们身在其间,谈论到自己的城市,总是伴随莫名的激动,或者轻率的抱怨。是呵,对我们自己的城市尚且如此,对我们自己的国家,又何尝不是?因为,我们总是,对这座城对这个国家,有着自以为是的洞察。

我了解与我生活在同一座城的人吗?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焦虑,还有这座城,我们自己的城,她的过去,她的当下,她的未来……我承认,我了解得远远不够。像个陌生人。

我所知晓的,是我记忆里的城,记忆里的人。留在记忆里,会时常想起的,一定是美好的。人的记忆,便是这般奇妙,不愉快的,会自动删掉。美好,却不一定真实。当下呢?每一个人对当下,总有那么一点不甘和不安。或许会过得更好,或许今天的生活会被击破,我们不喜欢多的谈论当下,因为它的不确定性。谁又知道,未来。充满变数的未来。因为它的无法把握。

就象对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喜欢简单地衡量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好与不好,词汇如此贫乏,陈述的语言通常粗暴,而想象力又曾是乏善可陈的单线条。我们曾经那么迅速地相信自己的判断,轻而易举地下了断语式结论。谁在认真地谈论自己的国家?那些人,宁愿在典籍里寻找,将目光投向那些飘逸,安宁,恪守礼仪的过往,试图以此来解读今天的国家国人。谁在看今天看现在,看我们自己的国家,她前面的路会怎样?

会怎样,与她一同前行,我们才知道路的方向。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呵!她痛的时候,我们会痛;她笑的时候,我们会笑;她前行的时候,我们只有前行;她改变的时候,我们必须改变。所有的根本,在于我们,是她的公民。

公民如何谈论自己的国家?是自满的,谦卑的,还是虔诚的?我们那么爱她,我们自己的国家。不要再吝啬,用我们敏感的心灵,用我们的双脚和双手,感知她,她的细微之处,她的纤末之端。用更明确的例证、更细节的描述,去谈论她,谈论一个透明的立体的丰富的有情感的中国。不再像一个陌生人。

我想说的是,《中国纪事》读后,我想到,我还不能够,神态超然又充满温情地,谈论自己的国家。当她给我惊喜,我会随着众生的欢呼人云亦云地雀跃;当她令我失望,我却看不到先行者奋力前进的微弱光芒。是的,我还不能够。我需要,再深再深的了解她,读懂她。

虽然很多人不喜欢许知远,他的狂傲,他的掉书袋,确实有些刺眼。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他为重新认识中国、解释中国,做了智力的冒险和执著的努力。在他的博客里,我看到,他一度横穿了我们的国家,走过了大量如汾阳一样,知名或不知名的,大的中等的小的地方,亲身经历了一个个完整的、关于人的和城的故事,还原了一个庞大真实具体的,中国。

他是我的同龄人,他比我做得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