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三国志》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18:20
  • 70

我看书有个习惯,那就是看正文之前不看前言。因为在我,看每一本书都是一次探险,我将在阅读过程中同那些主人公或是作者的思想偶遇,我将一点一点的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出光明之路,直到我到达终点。可是如果在此之前看了前言,就仿佛看侦探片儿却被人预先告知了幕后凶手和故事结局,没有比这更无聊更令人沮丧的事情了。

可这次我破了例,我在阅读正文之前,认认真真的,一字一句的将这本书的前言读完。因为这是一本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书中对于诸多历史观点和历史细节的叙述,自然是经过三方讨论和琢磨,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和不情愿的妥协之后才被拿出来跟大家见面的。能够顺着自己的性子,直抒胸臆的,恐怕就是这编写委员会中,中日韩三国各自撰写的序言了。果然,细细的读,认真的比较,还真是看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来。

中国的序言,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便谈到日本的侵华战争。尔后则陈述现在的东亚三国青年,对于同一场战争的不同印象。正因为有着不同的印象,所以才要编写这样一本书,让三国的年轻人们,可以通过谅解和沟通,更深刻地了解那段历史,建立共同的历史认识。而假如这个目的可以实现,那么反击日本右翼在历史问题上制造的谬论这个目的,也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方的序言在结尾处强了编写中的困难和激烈争论,而这种讨论则是严肃而必要的。

韩国的序言,非常有趣,在序言的最一开始,提到了中韩之间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从朝鲜战争开始直到中韩建交那一段的尴尬往事。随后,指出中韩两国都曾遭受日本的殖民侵略,都在日本引起的战争中蒙受了重大的痛苦,而由于战争而引起的矛盾和对立至今没有完全消除。而这本书,正是记载着沉重的历史经验,而这经验,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日本的序言,将中日两国首脑签署的共同宣言作为开头,并引用了宣言中的一句话“痛感对过去一个时期侵略中国而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与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地反省。”他们希望日本的青少年能够通过这本书,正视日本通过侵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灾难和伤害。更重要的是,还要让日本青少年理解中国学生在学习了这段历史之后的想法。他们同样希望,中国的青少年能够了解日本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伤害。最后,他们强调讨论和对话,憧憬和平与友好。

中国谈侵略,谈右翼,韩国谈痛苦,谈对立,而日本,只能在谈反省谈责任之余,提到自己也曾遭受过的痛苦和伤害。三篇序言,明明白白的描绘出了在面对同样一段历史时,三个国家不同的心态,这种心态理所应当,但并非就是平衡的,抛开道德和良知,在一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下,我不能肯定不断自我反省的一方还能坚持多久。

中国这段近现代史,看得多了,所以对于日本的历史更感兴趣一些,看得也就更仔细一些,其中有几点让我感触良多。第一点,便是日本对于本国教育的极度重视。1872年,日本***颁布的《学制》中这样写道:“人必须学习。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习。”这看上去不像是一条命令,更像是一句类似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乌托邦式的希望和“向我开炮”似的豪言壮语。然而,这样在我看来非常乌托邦的命令,却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日本成为了现实。各地的村镇都开始建学校,儿童到了六岁都要入学。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推行了免费入学制度,从此之后的二十年间,日本的入学率从开始的32.07%迅速增长到98.47%,并一直稳定在这个比率左右。我上网查了一下,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人口总数在3500万左右,而那个时候的日本并不富裕。能够在百废待兴的时候,下决心推行免费教育,不得不说当时的当政者有着过人的远见和胆魄,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意义,以及一个受教育的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

第二点同样跟教育有关,那就是日本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的教育管制和奴化教育。正因为日本***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对于殖民地的教育也是煞费苦心。他们缩短学制,减少殖民地人民受教育的时间,提供很差的教育环境,在台湾,日本人禁止在教学中使用汉语,教学和考试都用日语来完成,在韩国,日本人增加日语授课时间,减少韩语授课时间,并下令取消高等教育。愚民政策和奴化政策,是日本所谓文化政治的精髓;割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感和历史感,培养他们的劣等感,让他们在内心深处不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者是韩国人,而只是日本人的奴隶,这是当时日本***推行殖民地教育的目的所在。我想起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里面的段落:哈默尔先生谈到法兰西语言,说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也是最清楚,最严谨的语言,应该在我们中间保住它,永远不要把它忘了。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眼,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当时的日本***,就是要把被奴役被压迫的人们心中的那把钥匙也夺走了呀。

除此之外,这本书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描述也颇有值得玩味之处。这段话原文如下:“面对日本侵略,在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顽强抵抗,在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等多次大规模的战役中显示了中国军民的决心。而敌后军民则展看了......广泛的游击战争,牵制与消耗日军,并在1940年进行了百团大战。”在我的印象中,中国对于抗日战争的官方表达,一是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二是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逐步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心,三是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四是捎带手批评一下***国民党还有不断溃败的国民党军队。像这本书中这样,不分党派,只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说正面战场的多,说敌后战场的少,并且给予正面战场较高评价的叙述,却是很少见到。而事实上这才是对于六十年前那场抗日战争的较为全面和客观的历史叙述。

我认为,这本书最为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是全书的第四章“战后的东亚”以及最后一章“为了东亚和平的未来”。这两章介绍了东京审判,旧金山和约以及那些令人遗憾的遗留问题,让我们看到了现如今中韩无比愤怒,小泉死不低头的缘起,看到了日本右翼叫嚣圣战无罪,东亚共荣的滥觞,认识到了冷战是中日韩现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编者还用清晰简练的语言,介绍了如今的热点话题中一些基本概念——什么是扶桑社的历史教科书,什么是靖国神社,厘清这些基本概念,对于我们心平气和有的放矢,很有裨益。

再说说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吧,有人说“这本书把日本的近代化和对外扩张当成了东亚历史叙事的主轴,割裂甚至消解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连贯性”,我认为这完全是不懂得这本书的目的和体例所致。虽然没有明说这本书是针对扶桑社的教科书而编的,但是认真的读一读,就知道其实箭箭不离扶桑设教科书的***儿,因此把日本当作叙事主轴,是有其深意所在的。而这既然是三国的历史,必然就不能像一国的历史那样顺顺溜溜的娓娓道来。组织文字的脉络,应该是三国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这才是这本书有如此结构的原因。我认为这本书令人遗憾的地方在于,历史事实较为详尽,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未免太略了。究竟日本的军国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如何防止它再次还魂,日本人民的确在战争中受到了伤害,但是他们为什么能够那样的丧失理智而全力的配合战争?这样的问题不回答,或者回答不清楚,将会影响整本书的意义所在。《史记》之所以好,除了每一篇纪传,还有纪传后面精彩的“太史公曰”,寥寥数行,都是点睛之笔,字字都搔到痒处。我知道不能用史记的标准来要求这样一个新生儿,但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这个方向发展。

最后说一下读这本书的另外一个收获,那就是大致了解了韩国的那一段历史。也许,这也是韩国展示自己的一个收获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