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肆)《从教育角度读此书的几点随想》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17:03
  • 93

一是,关于明代皇帝们的教育问题。记得汉景帝带着儿子(汉武帝)、清代的康熙边处理政务边带着孙子(乾隆)“实习观摩”,这类子孙登基后多为明君。相反,养尊处优没有竞争的皇子们,则后来多没有大的政绩作为。而在明朝的皇帝中,这类注重儿孙教育的太少。有时候我想,如果我能够时空穿梭回到古代做个皇帝,我会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是不是应该编写一本类似于《皇家儿孙教育志》或者《帝王心经》之类的教材,奉为皇子们的必读教材?教科书的力量对于一个人一生的理念影响是巨大的、潜移默化的。

不过话讲回来,假设我是皇帝,自然而然会觉得普天之下都是我的土地和臣民,我为什么要去为百姓谋福利呢?难道想重蹈朱佑樘同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覆辙不成?那岂不是自找苦吃吗。

二是,关于挫折和磨练。小神童张居正13岁去考试,主考官大人很赏识他,但是故意让他名落孙山,为的是防止“伤仲勇”。真是不简单哪。一个人太顺利真不是好事,容易浮躁。同样的故事,还有徐阶年轻气盛摔跤,后来才慢慢学会在官场中成长。李时珍考到30多岁还落榜,最后决定改文从医……这类故事真的是很鼓舞人心呢。一个人太自恃才高,反而吃亏,像唐伯虎同学就是这样。

三是,关于神秘的老师。这类老师真可谓伯乐。伯乐呢,自然应该懂得去挖掘千里马。徐阶年轻的时候有幸得到聂鲍的指点,聂鲍年轻的时候有幸得到过王阳明的指点;少年四品将军戚继光同学,家里穷买不起马车,却有一个老师主动上门不求薪水地来教导他,后来戚同学成了一代抗倭名将;徐渭这个当年名镇东南的胡宗宪谋士,在一生落魄后,跑到东北李家去教授李公子,李公子长大后又成了帮助朝鲜复国的抗倭名将。

四是,科举制度埋没人才呀。价值观、职业取向太单一。那个谁,徐霞客的祖宗由于舞弊案从此不再能为官,他重新审视了这种价值体系,并用以在对儿孙们的教育上。这是何等的先进呀。而唐伯虎也一并被发落,自此不能再为官,他只好转向别的领域发泄悲愤,结果造成了一代艺术大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