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一路散漫地看来,竟然不知不觉暗合了知堂先生早已埋下的路径。草木鸟兽虫鱼的,玩物的,市井的,故事的,志怪的……重温也温的是《聊斋》、《西游》、《阅微草堂》等等,入门也入的是《百喻经》等等,爱也爱的是《花镜》、《杨柳风》等等。慢慢地,越发看出先生文章的好处,只恨没有早早地看进去,只当是小品杂说,既不涉理论,也不成系统。总结了一下,其好处粗粗一列就有这么些——
1大抵是日记体
颇多吐露自己的行藏、喜好(比如他是个散文爱好者,对草木虫鱼的偏好)。
2够杂
左至西,右至东,古今僧儒,天上地下,大到四库全书,小到儿童画报无所不包(比如对儿童文学颇多见解)。
3有趣
如引志明和尚打油诗一首:春叫猫儿猫叫春,听他越叫越精神,老僧亦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
4眼光现代
可作今人读传统文化书的指南。特别容易据此觅得一些好玩的古闲书。
参看《花镜》、《蠕范》,又如《论语小记》:
近来拿出《论语》来读,这或者由于听见南方读经之喊声甚高的缘故,或者不是,都难说。我是读过四书五经的,至少《大》《中》《论》《孟》《易》《书》《诗》这几部都曾经背诵过,前后总有八年天天与圣经贤传为伍,现今来清算一下,到底于我有什么好处呢?这个我恐怕要使得热诚的儒教徒听了失望,实在没有什么。现在只说《论语》。我把《论语》白文重读一遍,所得的印象只是平淡无奇四字。这四个字好像是一个盾,有他的两面,一面凸的是切实,一面凹的是空虚……
5老实,亲切,不隔
比如《小说的回忆》:小说原是中外古今好坏都有,种类杂乱得很,现在想起来,无论是什么,总带有多少好感,因为这是当初自己要看而看的,有如小孩手头有了几文钱,跑去买了些粽糖炒豆,花生米之属,东西虽粗,却吃得滋滋有味,与大人们揪住耳朵硬灌下去的汤药不同,即使那些药不无一点效用,后来也总不会再想去吃的……
这正是众位爱书者亲身的体悟吧。
一直以来,都习惯于把正在读的书看成是指向下一本书的路径,如果一本书里没有提及旁的书,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就这样无限地“豆列”下去,乐则乐矣,可这指南本身一下子庞杂得不行了。看了这本《知堂书话》,以我浅陋的见识来看,算是找到了一本对胃口的指南大全,在一段时间内再不用东寻西觅,左顾右盼。
对看书的人来说,口味相投已是难得,更难得的是,看先生对一些书的见解,就好象是按摩按对了穴位,舒畅无比,又好象是心里的话忽然被人说了出来。昨天刚好看到一篇文章,里面称知堂先生为“想入非非的周作人”,能够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作一个想入非非的人,这又需要怎样的勇气,付出怎样的代价呢?
也很自然地想到,看书,应该纯是一种油然发自内心的喜爱吧。为什么总要端着呢?为什么要为了体现自己比别人优越而读书呢?为什么要为了功利的目的而读书呢?为什么要写那种谁也看不懂的论文式书评呢?为什么在给学生开列的书单里总要心虚地塞上几本自己也并不通的呢?
即使是大学问家也罢,教授也罢,偶尔露点拙,透露些作为“真人”的天真的喜悦,又如何呢?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15:1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