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The Spy in the Coffee Machine《隐私时代的终结》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13:43
  • 70

无机客

在英国作家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学院小说”《历史人》(History Man)中,小说主角社会学教授霍华德·柯克曾想要“废除隐私”,还满心喜悦地宣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隐私都只是资产阶级们纯属累赘的观念”。

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虽然没有谁大声地呐喊出“废除隐私”的口号,但在数字时代的科学利器面前,我们只得无奈地承认柯克教授的追求已经部分成真,传统的隐私时代已经终结。回顾历史,人类曾经是以防范他人侵犯隐私材料的方法来保护个人隐私,譬如用红蜡封印信封,或者在密室里小声谈话。然后技术逐渐演变,各种密码纷纷出现,让我们多了一种保护隐私的手段。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隐私保护的基础愈来愈受到动摇。公共信息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计算机革命将整个形势永久性地改变,普通的大众甚至还未透彻明白新生技术的隐含蕴义,就被这一浪潮裹挟其中。

在我们的汽车、电话、甚至咖啡机里,都有微电脑芯片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进行无线通讯,构成了强大的网络,留下可以跟踪我们行动的数字足迹。而问题在于:它们对隐私造成了多大程度的伤害?我们使用这些新奇精巧的设备,初衷是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但带来的结果却是处于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监视之下。

信用卡和移动电话就是我们口袋里的间谍,可是许多人还是很开心地使用它们。最大的间谍是电脑,它的电子记录体里永久性地储存了我们的大量个人信息,或许是网络论坛的密码,或许是电邮的记录,也可能是不想示人的艳照。至于拥有个人博客或者SNS(社交性网络)网站账号的,更简直等于在数字流中裸奔。在Spokeo网站,你只需要输入自己的某个电邮账号和密码,系统将自动在超过20个各类网站中将你的网络好友的各种信息找出来。也许是Picasa上添加的照片,也许是Twitter上的唠叨,也有可能是亚马逊网站上的购物评论。原本,单独拿出任何一处的信息,并不一定能从中推论出什么,但假如有多个渠道获得的信息,借助“交叉参考”的方法和一颗细腻观察的头脑,也许会有意外收获。

2008年1月,就有人在网络上匿名发布了一个17G大小的文件,内含50万张私人照片,每张都是从MySpace的私人档案中获取的。有不少窥淫癖者早已在利用MySpace的一个系统漏洞偷窥它上面设置为隐私的私人照片。在2007年末的中国,也有一位小学生因为一句“很黄很暴力”而成为了“人肉引擎”的牺牲品,一些个人信息被网民公布到了网上。

两位作者还在书中写道:“假如***要求每位公民携带一部能向中央数据库报告他们所在位置的电子仪器,这些信息还会被无限期地储存在数据库中,以供警方在几乎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访问,那样势必会在公民中造成抗议。”然而,与此同时有许多人自愿随身携带手机,尽管手机完全具备上述的电子仪器的功能。作者评论道:“我们一般情况下都认为手机带来的好处大过代价——真相也许是这样,但也仅仅是运气而已。”

不过,在谈到解决措施时,两位作者还是坚持认为应该让公众提高警觉性,而不该因噎废食、回到高科技时代之前的生活状态。同时,大多数人也无法像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那样,几乎不在网上留下任何关于个人生活的信息。所以,我们所能采取的措施只能是尽量从技术上防范隐私泄露,同时号召银行和购物网站等相关企业保护好客户的隐私资料,并且提高大众的保护个人隐私的观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