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财政》从名字上到内容上,都几乎是《潜规则》《血酬定律》的延续--这话洪振快不一定爱听,但用经济学的理论去研究历史与政治结构的框架,又阐述得如此晓畅易懂,吴思是第一人。黄仁宇也算点到了“数字化管理”,不过离经济学理论还差着那么点。当然也有专门的政治经济学论著,比如最近正在狂啃到想死的心都有的《权力与繁荣》。那就基本是象牙塔的玩艺了。
但是不得不承认,《亚财政》对“非正式财政体系”和“历史博弈模型” 描述,依然有其深入与独到之处。
帝国的历史政治结构其实就是一个博弈模型。模型中有三方玩家:最高统治集团、官僚集团和被统治者。其利益都各不相同。官僚集团名义上是统治者的代理人,其利益并不相同。双方博弈的例子可以参见《叫魂》和20世纪60-70年代的那场运动。至于官僚集团和被统治者的博弈更是比比皆是。
博弈这个概念的引入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一切从理性经济人的实际利益计算出发,摒弃了压人的道德大帽子,从而使常见的道德和立场的口水战变得毫无意义。
统治格局是一个被统治者和统治者(简化一下,包括最高统治集团和官僚集团)的博弈结果。帝国建立之初,这往往是一个双方都相对满意的交易,随着帝国延续,一方不断地压榨另一方的接受边界,但依然是在交易可接受的范围内,直到被压榨的一方完全无法接受,拒绝交易。
这个压榨过程无关乎道德,更像一个市场交易。就像书里的那个例子,一瓶矿泉水成本1元,卖5元,只要有人愿意买,就说明至少在买者看来,这笔交易仍然是合算的,买者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利益, 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说那是奸商--当然在自由市场的情况下。
原来的税率是5%,经过官僚集团的运作变成了10%,20%(这又涉及到官僚集团与最高统治集团的博弈,也许20%中官僚集团拿10%,或者拿15%,此处姑且不论),被统治者都可以接受,因为用这个价格购买的公共产品(得以维护生产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依然使他们有生存的空间,能够通过生产活动来获利,这时谈什么罪恶的统治阶级,什么不道德的剥削,都没什么意思。
只不过是一场交易。
问题出在自由市场的大前提下。没有自由的市场,消费者就没有用脚投票的权力,更没有定价的协商权。这就不是一场真正的博弈,也不是一个真正的交易。
在一个垄断的市场里,价格是由产品提供者来定的。利益最大化的天性必然使之不断加价,直到压榨完消费者的所有的获利空间(尤其在官僚集团存在的前提下,因为他们不像是最高统治集团那样想把这个博弈游戏永远玩下去),于是game over,交易结束。
体现在历史上是一场场的改朝换代。
提到消费者的定价权,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即如果被统治者有了定价的权力,他们往往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漫天杀价,从而干扰公共产品的正常交易,使社会运作毫无效率。
这个观点一个常见的表达形式是,如果人民没有民主社会的基本素质,民主制度只会带来混乱。
想想你自己是怎么买东西的吧,一瓶水卖5元,从我的利益最大化出发,我当然希望它卖5角,最好是5分。
可是这样交易就无法达成了。而我从5元交易中获得的益处也自然没有了(比如因为在关键时刻解决了口渴问题而获得的相当于2元的利益),那么依然是从利益最大化的观点出发,我会接受5元的价格,至少完成这个交易,我会赚2元,不做交易,我什么都没有。
购买公共产品之初,我当然也拼命压价,但压到一定程度,我也会意识到漫天杀价,毁掉交易,对双方都没好处。于是大家回归到合理的博弈协商,交易成本重新降低,交易达成。
在实际生活中,我的常识使我根本不会对一瓶水开出5分的价格--只要我还希望达成交易。
所以对公共产品的定价权并不必然导致交易成本升高,更不可能永久地使交易成本升高。
倒是在垄断情况下,姑且不论垄断性高价在经济学理论上对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害,单是消费者被压到底线,愤而取消交易,重新建立交易模型的过程,就是整个社会不能承受之重。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12:1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4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