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金刚经说什么《金刚经导读(下)》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11:37
  • 28

在第一品到第十六品重点在讲善护念并发真实信心,强调安心和降心的重要性,并引出了《金刚经》而且多次说明受持和为他人解读《金刚经》的福德无量。从第十七品开始即是悟后起修的过程,而第十七品究竟无我重点即是无我,无我包括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人是五蕴假合而成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实体,佛法本身也是依缘假立,法本身也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实无法所得,非法非非法。只有通达了无我无法的境界才是真菩萨。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即是万法归一,以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心摄众生心。三心不可得,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心皆是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众生皆有佛性,了悟了真心即众生即佛。

第十九品继续再讲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甚多,在第四分中首先引入了应该无所住布施,布施不住六尘,福德如虚空不可思量。到了该分强调了该布施是以三心不可得之心做因,以七宝做缘,如是布施才是福德甚多,不可思量。

第二十品讲离色离相,在第六品中首先引入了学佛不以身见,必须要先离身相。在第十三分引入了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在该分讲不可以具足色身见如来,只是这里的具足色身是如来的报身佛,即具足圆满的报身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离诸相才能见如来。

在第二十品破除了对佛的圆满报身的见相,在第二十一品重点即是破除对佛语的见相,即核心是无法可说。整部《金刚经》始终都是以空去声色耳闻的见相为主题。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此要空去对法相的执着,佛并没有动念说法之相。

第二十二品开始讲无法可得,既然无法可说自然也无法可得,般若妙法本身自己所有,关键是自己是否悟,而不是心外所能得。既然无失,自然无所谓得,如果谈有得就又犯了执着之相。

第二十三分净心行善重点是讲法无高下,众生平等,以平等清静心,不着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观照自性,而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再次讲受持金刚经并为他人解说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学佛者一是福德资粮,一是智慧资粮,而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养的功德,远超过了物质布施的功德。

从第二十五品开始,进入了证果的阶段,在第十七分到二十四分重点是将修行,讲应该无所住安住真心,修一切善法。该品名化无所化分,即以平等心度平等众,外不见所度的众生,内不见能度的我,能所俱忘自然是化无所化。在二十一和二十二分讲无法可说和无法可得,到该品更是要连最基本的惑根都要断掉。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有重要的四句揭,即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眼见心想的三十二相,一落入有相的执着,就不是佛的真身。在前面的51321分已经多次再说不能以身相,三十二相,具足身相见如来。该分更加强调的是内心的观想,也不能取相执着。

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佛陀一路破除执着到这里,又怕众生落入断灭空见的陷阱中。因此提出了般若妙法不可用断常之见思量,不可用生灭之法思量,应该发菩提心而离断灭见。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讲菩萨能够知道一切法无我,所以能够无生法忍;同时菩萨的布施本身无所住,因此不会因为贪求生起执着,因此菩萨所做的都不会受到福德相的限制。

第二十九品解释如来,如来即威仪寂静。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谓威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是庄严圆满之相;所谓寂静者,即无去无来,非动非静。佛陀所证悟的法身如来无来去之相,诸法平等,无高无下,无彼无此。

第三十品开始讲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一合相,也叫实相,三千大千世界和诸微尘,天地万物即是因缘假合而成,并非真实存在。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因此要彻底打破对二元对立的执着,一合相即无二无异,不离不散。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总结全经之义,在第二分须菩提提出的两个问题,即如何安住其心?如何降服妄心?此分将我等四见,法非法相,一并总除诸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分即要我们断除心外取法的毛病,务实知见不生才是。

最后一品又提到了重要的四句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同时再次提到了受持金刚经,并且为他人演说的福德不可思量。在上一品重点对降服妄心进行了总结,即将心外的四相,心内的四见都空去而不生动念,该品则通过四句揭说明安住真心的道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