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上来透口气写在《上来透口气》修订再版之时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11:11
  • 58

我已经出版的译作,本本在我心里都有独特的位置,我几乎要像伍迪·爱伦笔下的尼德尔曼一样,慈祥地对它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宝贝。”

就请原谅我这点自恋的感觉吧,我要说的是,不管出来的书留下多少遗憾,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经过几个月辛苦之后,永远都会记得苦乐参半的翻译过程,总是会对这本书产生深厚的感情,

这次是要说说最近修订再版的《上来透口气》。

《上来透口气》是我译的第二本书,是我译的四本奥威尔作品中的第一本。1999年,我译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当时还没想到业余时间以文学翻译为事业,只想着翻完那本书就算了。然而在那一年,我还读到了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深受震憾。秋天时,在新泽西Hoboken的一间Barnes & Noble书店里,我想再找本奥威尔的书看看,就找到了这本《上来透口气》(Coming Up for Air)。年底时开始读这本书,一读便被吸引住了。当时奥威尔的作品翻译过来的还只有《一九八四》、《动物农场》以及其他一些随笔,我心目中的奥威尔形象是一脸忧虑,整日在为人类的命运担忧,而这本不算厚的《上来透口气》却展示了奥威尔的其他方面:怀旧,幽默,亲切、犀利等等。这部小说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在战争的阴影下,奥威尔表现出了对往昔岁月的留恋,通过主人公探寻童年旧地时的发现,抨击了现代社会之“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揭示了现代人类生活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困境。而且它从个人角度,写了二战爆发前的二十世纪英国社会变迁,是缩微的历史。小说以第一人称写出,议论性的话很多,颇能引人共鸣,展现的是一个嬉笑怒骂的奥威尔,这个发现令人欣喜。

因为国内没有译本,我就想把它译出来,一开始是想轻松一点,用半年多的时间来译,但是一译上来就刹不住车,好在当时比现在更年富力强些,儿子尚未出生,所以我争分夺秒,业余时间都用来做这件事,结果三个月时间就译完这部小说,近十五万字,这个速度是我如今难以企及的。

译完后向《世界文学》投稿,选的是第二部中散文味很浓的两章,编辑邹海仑老师回信说可以用,后来我把整本书的译稿都寄过去,一开始杂志要分两期全登完,但当时译林出版社也接受了这部书,所以最后《世界文学》选了近一半篇幅,刊登在2001年第2期。

不过出书时却有了点周折,出版社大概觉得奥威尔的这本书不太够份量,又约我把《一九八四》译出来,放在一起出。我觉得这本书跟《一九八四》的风格差异很大,再说这本书本身又是很好的书,不需要《一九八四》来“带”。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在2001年把《一九八四》译出来,2002年5月,《一九八四·上来透口气》出来了,不到一年重印了一次。本来是请杜心源老师给《上来透口气》写一篇代译序,后来因为两本书一起出,我只好请当时在英国研读劳伦斯的黑马兄(黑马兄译了不少劳伦斯的书)写了篇序,他是第一次读《上来透口气》,给了这本书较高评价:“《上来透口气》就是他达到顶峰之前的一个高峰,甚至在今天后现代社会的语境下看,这部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似乎并不低于《一九八四》。”后来我还看到文章,有英国的学者将《上来透口气》评为20世纪英文小说中最令人愉悦的50本书之一,我真为自己翻译了《上来透口气》而感到高兴。

但是我一直想请出版社把《上来透口气》修订再版。从我1999年歪打正着地踏上文学翻译之路后,一直没有停止翻译。应该说,特别是头几年里,从空白到起步,随着翻译实践经验的积累,进步也较快(现在自我感觉进步要慢得多),回头看以前的译作,多有不堪入目之感。也是基于这个想法,2004年我就把《上来透口气》校译了一遍,这几年还一直会不断会修修补补。终于在今年年底,它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次是“单飞”。

修订再版出来,我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麦克尤恩给自己的作品作序,中间有这样一段:“以前有过一种传统,作者把自己的书献给命运,很像父母送一个孩子踏入世界:‘去吧,小书……’到头来,这一本很可能会寄身于儿童藏书处的一个角落安静度日,要么湮没无闻,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仍然希望它也许能给每个地方的人都带来愉悦。”此时,在自己喜爱的译作修订再版之时,我的心里也正如麦克尤恩所感,希望《上来透口气》能给那些有机会读到的人带来愉悦。

(2008.12.18)

===============

附:译文选读: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0533563/

代译序(杜心源老师 著):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05526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