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听杨绛谈往事《这一次,钱锺书站在了她的后面》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10:37
  • 68

大半个世纪以来,“杨绛”这个名字,首先都是作为钱锺书夫人被提及,因为钱先生实在是光芒太盛。大多数人都忽略了——至少是不那么看重,她作为一个熠熠生辉的发光体的存在;而且,或许正是由于她的光芒,钱先生的光芒才能如此夺目且持久。在杨绛的好友、钱杨二人的老师吴宓的女儿吴学昭看来,杨绛始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她的理想,有她的心气,有她的事业,有她的生活。钱锺书是因为契合了这个个体,才进入了她的世界。所以这本《听杨绛谈往事》首先是关于她——杨季康,阿季,杨家四女儿。这本书谈的是她的人生,主语是她,当然钱先生必不可少,但,是作为她的一部分。

阿季出生于无锡大家,父亲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贯中西。似乎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阿季就应该独特,就应该不俗,平凡对于出身于这种家庭的孩子来说,是种沉沦。果然,不管是在启明、振华、东吴还是清华,她一直是好学生:小时候从国文到英文,从物理到体操,全部是第一名;在东吴是全校三个“纯一等”之一;在清华被梁宗岱先生称为“我班上最好的学生”,写的作文被朱自清先生亲自投稿《大公报》……而作为女人,虽然不是令人惊艳的妩媚,倒也是眉清目秀清新脱俗,曾以“洋囡囡”闻名全校。以阿季为模板简笔勾画的卡通头像是球队的吉祥物,被画在体育馆各类球赛的记分牌上。

但是在作者的眼里,阿季虽然从小就学习好,但最淘气顽皮:因为上课说话被罚站示众,却因不服两人说话只罚一人而大哭到下课;戏弄在女校读书的唯一男生费孝通,画了一个嘴巴老张着闭不拢的胖嘟嘟他的丑像,还一个劲地问他“这是谁”“这是谁”……而作为女人,她也“从未意识到自己是女子”,因为从未受过什么束缚所以惊愕于“妇女需要解放”的说法。在“女子”之前,她首先是酷爱读书的学生、有理想的年轻人:她有出国深造的夙愿,她热爱文学,后来又有志趣相投的锺书做伴,她逐渐践行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开始了被锺书称为“妻子•情人•朋友”三位一体的生命历程。

锺书是杨绛好友的表哥,二人偶然见过一面之后便相互念念不忘,但杨绛听说锺书已经订婚,锺书更是听说杨绛有了男朋友费孝通。锺书“定要说清楚”,便约出杨绛,开口第一句便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简单的开场白之后,俩人开始了并不简单的长达六十余年的相濡以沫。面对吴学昭的发问,杨绛并不认为她和钱先生是“一见倾心”,因为之前杨绛就听到过钱锺书“聪明和才华”,以及他的冒牌“未婚妻”。是未见其人,心已属之吧。或许这份“命中注定”可以追溯到更早,阿季八岁的时候陪爸妈去无锡的一处旧宅看房子,那正是钱先生家正租住的房子……

那钱先生一眼相中了阿季什么呢?“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里里外外照顾得妥妥当当?“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一路扶助一路支持?据吴学昭观察,杨绛在锺书眼里“几乎是无所不能的人”,她桌子上放凳子、凳子上又放小凳,爬三层去修起居室的灯,那时她已年近七十了,锺书对此是佩服不已。阿季善编织,全家的毛衣、毛裤、背心等,全是她打的。有一次杨绛要捐掉一件她为锺书织的旧衣,锺书双手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对待锺书,杨绛慈母的成分很多。杨绛又是最能读懂锺书的,当初《围城》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杨绛详细修改了剧本,并为导演黄蜀琴写了关键的几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围城》的含义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而言,更泛指人性中的某些可悲因素,就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心理,钱锺书很赞同杨绛的解析。同时,钱锺书也是最懂得杨绛的价值和才华的,不久前,杨先生清理旧物,居然发现了一份钱先生在牛津为她批改的作文,评为Excellent。原来当初在牛津,杨绛对tutor那种“一对一”的严格训练非常羡慕,锺书便权充她的tutor,完全按照导师要求他的那样为她改文章。

说杨绛,又回到了锺书。他们早已无法分割。他不仅仅是一场旷世持久的爱情的对象,也是教学相长的老师,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是令人安心的依靠,是杨绛最后的牵挂,“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平常的日子,他们各干各的事,各读各的书,杨绛当她的女校校长,创作她的舞台剧本,教她的课,翻译她的《吉尔•布拉斯》和《堂•吉诃德》……但每逢困难来临,杨绛都是一个人撑起整个家,让锺书可以安心做事情,因为“阿季从来把锺书看得比自己重”。

抗战时期的艰辛、思想改造时的“洗澡”、院系调整的风波、劫后余生的重聚、照顾病榻中的锺书和钱瑗……这些故事,我们或多或少地知道。因为我们读过《我们仨》,读过《干校六记》,读过《将饮茶》,读过四处搜集的所有关于钱锺书与杨绛的故事,但那些都是片段,片段在它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前情和后续,片段无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生。在作者吴学昭的努力下,《听杨绛谈往事》第一次呈现了杨绛先生几乎完整的人生,作为女儿、妻子、母亲、儿媳、朋友,作为学生、老师、作家、翻译家。有些事情我们知道,有些我们不知道。在岁月的前仆后继和承前启后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蛛丝马迹,来理解杨绛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杨绛,钱锺书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钱锺书。

我们为什么要“听杨绛谈往事”呢?是想知道关于他们俩的八卦么?是想知道他们与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之间的故事么?或许是吧。就像当初读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首先寻找的是西南联大里的那些旧人,寻找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选择。《听杨绛谈往事》中也有。之前的吴宓、费孝通、叶公超、陈寅恪、钱穆等,之后的潘光旦、林徽因、夏衍、周扬、何其芳等,这些名字在书中俯仰皆是。不过除了寻找真相,我们还在寻找方法,寻找启发,寻找他们对人生的体悟。我们无法饱读诗书无法学贯中西,所以我们想要通过了解那些饱读诗书的人来了解人生,他们或许可以比我们看得更高更远。书中,在每一段经历之后,作者吴学昭都会问杨绛先生一个“老问题”:“这段时期的主要收获是什么”。每一次,杨先生都会“仔仔细细地答”。学会克制、正确与别人和集体相处、披上隐身衣一切含忍……句句都是饱含人生经验的肺腑之谈。

读罢此书,我们喜欢,不仅是因为杨绛先生倾注了心血,也因为作者吴学昭饱含着深情。对杨先生人格魅力的欣赏,对杨先生为人的钦佩,使同样年岁已高的作者吴学昭感动不已。而平淡如水的家常式叙述里,也充满了谨慎和认真,生怕哪件事情无凭无据,生怕漏掉了哪件重要的事情。因为杨绛先生的往事,我们不仅需要“倾听”,我们还会“继续讲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