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公家花园《上海公园的“风花雪月”》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10:33
  • 76

凡人都有“取景框”,但身为作者,他们的取景框应当是广角式的,也即应当尽可能将丰富、立体的世界纳入眼界。若写作小说,则笔下那些人物可以径自发声,作者所做的,是竭力倾听、忠实转述人物的声音,而非主观代言。

《公家花园》一书,写景状物的细节处仍可见作者细腻的体察与笔法,这也是陈丹燕写作的一贯优势,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注目,则继续着那股代言的味道。

“站在那块花岗岩纪念碑(黄浦江畔纪念碑)前,我总是想象我小说中的这些主人公们,如果他们也站在这里,读这段铭文,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我大致能猜出来他们的想法,真正的众说纷纭”,《公家花园》里的人物:吉迪、颜永京、史美娟、小白、混血儿、……,他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固然有异,却无不服从于“血统论”逻辑:遗民的云端心态总是根深蒂固(苏俄文学读者的理想主义总是超拔不群);基督徒的宗教人格总是傲岸执着,小市民的沾沾自喜总是流于凡俗;中产阶级的不得其所总是与生俱来;几辈居于沪上的洋人过客的身份焦虑总是挥之不去。他们是个体,然声音洪亮如一个个群体,错落并一致着,他们把旧日上海渲染成了一个可以提供心灵慰藉、进行历史消费的地理空间,在既往左翼角度暴风骤雨的“武装”、“革命”、“压迫与反压迫”之外,在张爱玲或破落府第或寻常人家的苍凉底色之外,……曾经的半殖民地印迹助长了上海,使得关于它的记忆,成了另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西化物质文明及其想象效应的令人难以抗拒。

几乎唯一的例外的是小雯子。父亲留下悬疑的罹难以及一度寄人篱下的不堪,予以了这个终于没有回沪的知青子女一种别样眼光,她没有与因受到慢待而怨愤上海的同事同仇敌忾,并时隔多年对爷爷和叔叔做到了同情与理解。小雯子,让人怅然想起很多年前同样出自陈丹燕笔下的少女宁歌,敏感、忧伤,也宽厚。

书中有位成年后出落成了上海地方史学者的山东革命者后代小宁,《公园进行曲——背景:影像、记录与素材》部分关于她的“拾玖”在我看来蛮像陈丹燕的夫子自道:

“一份已几乎不能翻阅的《字林西报》,一本1975年出版的《上海外滩南京路史话》,小宁经常对照着读。

二十年代,不光华人愤怒,西侨也愤怒。租界里的居民,都觉得日子过得越来越不平等了。小宁想,这也许是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相比当时的中国***,工部局在管理城市上的优越不可质疑。但是,就如同丘吉尔对民主的理解那样,民主是个坏制度,但在没有比民主更好的制度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选择民主。小宁套用丘吉尔的句子来表达她对工部局的评价。上海工部局对租界的管理方式是不合理的,甚至也不合法,但当时没有比它更好的管理,所以,即使它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批评与反抗,它仍旧是当时最好的。她就本着这个立场做研究。

……

小宁最喜欢进入徐家汇藏书楼的老式书库,那里保留着欧洲古老图书馆的格局,书架、木头扶梯,灯和空间,以及木百叶窗后面的那种沉郁的幽暗。那里保留着一百多年来天主教区积累的各种外文书和外文报纸,以及租界时代的外侨生活记录。那是一个永远消失的世界。小宁总是由衷地感到自己在探寻一种神秘的精神联系,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之间,以及在个人和历史之间。这是小宁成为一个上海地方史专家的动力,也是她每次结束工作,都及时离开欧洲和美国,回到上海的原因。她不像土生子小白那样,自然而然地留在美国,做一个穿李牌便裤的中西部小城中产阶级。对小宁来说,上海是个有趣的地方,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能吸引她的注意力。”

此种“研究”(或写作)的立场,何谓“超然”?

《公家花园》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里头七个篇章各有虚虚实实的人物以及附着于时间线索的浅淡情节,人物中的两三个,偶有交集。书中搭配了大量历史图片和原始文献的素材,但不能改变通篇主观与感性的本质,所有一切汇集起的老上海,基本是作者浏览、欣赏后加以衍异的产物,如同《上海的风花雪月》里说到的“那是个多么神秘、多么似是而非、多么纸醉金迷的时代,如今我们眺望着它,像破落地主家穷大的灰孙子看从前的家谱”,自《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上海色拉》、《外滩影像与传奇》、《慢船去中国》直到《公家花园》的n次回望里,清晰可见一个人满腹复杂的好奇心与不乏自卑的神往。有时,我甚至忍不住刻薄地想:大约因为这位回望者连地主家的血统都不具备,所以,才又回望得格外使劲吧?竭力探幽入微,竭力提升细碎小巧,陈丹燕终于把上海朝着某个方向深度符号化,并相信自己为梦境打上了“历史”的深深烙印。

不同于美学史上那段为人熟知的往事:日本人中江肇民较早选用汉语词汇“美学”去翻译法文esthétique,这一汉译词随后被引进中国,《公家花园》里提到“1860年代,他(颜永京)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饥渴中努力翻译西书。他翻译了心理学著作,美学著作,教育学著作。‘美学’这个词,就是他创造的”,此说新鲜得叫人好奇其凭据该如何查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