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約束的場所《约束的场所》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09:59
  • 86

一本关于奥姆真理教中八位信徒(原新图)与村上春树的访谈录。

书中的主人公们都算年轻,他们在入信之前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生,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对现世生活的不满,以及对教团内宁静祥和生活的向往,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点。

他们对生活所怀抱的不满不是鸡毛蒜皮的不满。可以说在思考生活本质,追求真我这一点上,他们要比很多人负责的多。这八个人无一例外的不能认同充斥现世的成功理念,从学校教育到就业工作。自己所接受的学校教育未能引领自己接触到真正的睿智,只是重复枯燥地向人灌输知识,走出学校之后浮于表面的人际交往与乏善可陈的工作令他们感到自己的人生在不断磨损,到头来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无论如何,这样的人生不是他们所向往的,这种根本性的苦恼一直束缚着他们的心灵。

就在彷徨踌躇之际,麻原彰晃和他的奥姆教义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以救世主的姿态张开双臂欢迎他们。承诺入信之后通过修行就可以达到不朽,永离苦恼。这样的诺言对那些精神游离于现世之外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孤独心灵来说,几乎就是无法抗拒的甜美果实。

入信成为信徒之后还面临着是否出家的选择。若是要彻底摆脱现世的苦恼就必须出家。这八个人最终都出家了,抛弃了现世的工作,财产,割断了与朋友、家人的羁绊。出家之后他们在乡间或道场过着与世隔离的集体修行生活。出家之后他们的确获得了自己所向往的“纯粹性”。一心只是追求修行,早离苦海。并且根据教主的指示,将教团布置的任务视为修行的方式。工作之余就是休息,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虽然肉体疲惫不堪,但灵魂却是安宁。然而,这安宁却是将“自己”这一存在完完全全地交给了麻原和他的教义,剩下的“无”里面自然就不存在烦恼的空间。

这样的“无”是不可能将纯粹性保持下去的。没有烦恼也就没有独立判断,没有独立判断也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也就无从抵挡恶的诱惑。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五个变过装的男人用磨尖的伞件戳破了装有自制沙林毒液德塑料袋,12人死亡,5510人以上受伤。当然,村上所采访的8个人跟毒气都没有直接关系。

面对这样的人间惨剧,我们都能想到什么?

同情被害者,谴责加害者,呼吁法律惩罚事件相关者,议会立法来规制教团集体活动。是的,这些都很重要。

不过我想关键一点是去接触信徒们的心灵,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不是像主流媒体一样狂热地给他们贴上雷同的标签,像***一样逼迫他们强制退教,这种方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治愈他们的伤口。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既不是落伍者,也不是奇怪的人。他们是生活在你我周围的普通人……那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村上如是说。

惨案发生以后,他们起初都不相信这会是教团所为,虽然公开审判之后都或多或少接受了现实。但关键问题在于,不管这些人退教也好留教也好,他们对自己选择加入教团从来没有后悔过。从来没有后悔过,这样的事实非常震撼。我想这应该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对此,村上给出的回答是:“因为在那里确实存在现世所得不到的纯粹价值存在,就算结果转变成恶梦般的东西,那光所反射的辉煌温暖的初期记忆,现在还鲜明地留在他们心中,那不是别的东西能够轻易取代的。”

“如果有类似这个有光的什么再一次咻地在他们眼前出现的话(那或许是宗教,或许是宗教以外的东西),他们心中的某种东西,不管愿不愿意也许又会被吸引过去。在这意义上,对我们的社会现在最危险向,或许与其说是奥姆真理教本身,不如说是‘奥姆式的东西’”。

这样的东西的确有如太阳一般令人向往,阳光普照之下任何疑惑都将不复存在,只要自己向它献出自我,就可以穿过窄门到达那至高的境界。这捷径有着无限诱惑。活着的人们难免会对生活产生不满,不满的情绪越是深刻,越是与生活的本质混淆起来,我们越是容易被这光芒所吸引。

尽管这光芒本身并不是邪恶之物,不过,如河合隼雄先生在书后的访谈里所谈到的那样:“教团本身其实是好的容器,不过,光是好的容器还不行。如果变成采取那么纯粹、极端形式的教团的话,一定还会发生问题。那么纯粹的东西紧紧地聚集在内部时,外侧如果没有不惜杀人的极恶家伙时,就无法取得平衡。这样一来,如果不向外诉求的话,也许里面也会发生严重的争吵,组织从内部开始崩溃。”善与恶总是要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

在人世,至善万能的组织过去不曾存在,现在未有存在,将来亦不会存在。那阳光虽然出于善意,但却不是我们所应坦然接受之物。

坚守自我,即使在追寻真我的同时也不能抛弃自我,也许这就是我们抵挡那光芒的唯一方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