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并不喜欢白色,它容不得任何的亵渎,即便是再小的污垢,都会被放大成人尽皆知的丑闻,它更不能修饰任何的缺陷,只是让丑陋更加的无所遁形。但是白色又是最圣洁,最耀眼的色彩,也是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颜色,就像下过雪的城市,清晨,窗外银妆带来了素裹,夜晚,天空明镜浸染了深邃。一座白色的城堡遗世而独立,他们明白,这就是他们多年来等待着,寻找着的白色城堡,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可以是你,你可以是我吗?如果我不是生长在中国北京,我的生活又将会有怎样翻天的改变,是一个国家,一座城池的底蕴影响着你,还是你本可以抛弃一切融入世界的怀抱。一座白色的城堡是终不可靠近的,虽然我们改变了面貌,改变了信仰,改变了生活,但是只有我知道,它一直在那儿,在内心里面有一座白色的城堡。
喜欢帕慕克的作品,不是因为他的故事,而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他的那份让我感同身受的情怀。有一些际遇,有一些沉淀,有一些情感,当你遇上了那些能够用心灵交汇的文字,就自然而然的明白其中的感受。帕慕克面世的七本中文作品里面,《白色城堡》是两个相对中短篇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作品中比较好读的一本,没有刻意的在写作技巧和文字上面多下功夫,而这方面的典范,其实我认为《寂静的房子》比《我的名字叫红》有过之而无不及。《白色城堡》更像对自己人生价值和写作方向的一种探讨,他的文学主题从这部书开始崭露头角,正因为相对简单的行文,反而衍生出了更多的寓意。
帕慕克是个有着强烈国家和地域情结的老头,他的所有作品里面都透着一个土耳其人的骄傲与迷茫,对一种宗教信仰的坚持与挣扎,还有一种对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眷恋与痛惜,《白色城堡》也不例外,并且远比《我的名字叫红》来的更加的明晰。
我来自意大利,成为了土耳其人的奴隶,霍加,一个土耳其人,他充满着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也有着政治上面的野心。我成为了霍加的奴隶,霍加总是向我追寻着他们的生存方式。然后我们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我们本就有相似的外貌,我们最终选择了对方的国家与信仰,乃至生活,这就是所有的故事。但是帕慕克向世界宣告的野心才刚刚开始。帕慕克是一个极度会讲故事的人,他在《白色城堡》里面假借我的口也说出了这一点,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极其巧妙的融入了到故事里面,他并不把这思想告诉所有人,所以即便中国媒体如何的推波助澜,他始终应该是小众的,但是我总认为,中国人是相对于更加接近他作品的民族,这体会我想日韩国家是更难懂得的,因为帕慕克对于悠久与过往有着深切的怀念,并且是一个不甘于如今落幕的人。当他凭借《我的名字叫红》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向世界证明着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在证明着一个国家的存在,而这部1985年的《白色城堡》,其实早已向我们阐明了帕慕克的文学方向和思想体系。
《白色城堡》里面的我和霍加,正是帕慕克想要表达的一直在他的头脑里充斥着的两种文化及其宗教,一种是属于他的,一种是不断侵蚀甚至在世界舞台上淹没他的,看似的一场磨合与逐渐的依存,是否最终的结果会是一种统一呢?我个人以为,帕慕克并不是一个大度的人,他相信另外一种文化与宗教存在的价值性,但是他并不允许自己的文化与宗教被吞噬,这也是他始终的主题,其实在20世纪初,我们国家也有过一段时间关于汉字的争端,这其实是相同的道理,有些东西可以被接纳,甚至被取代,但是有些东西,必需要执著的保留,因为那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虽然在书的过程中,帕慕克承认了世界大同之后必然的交融,甚至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得不面对东西方文化夹缝下的尴尬,并且一直在挣扎与梳理的思想。比如我们可不可以作别人?武力可以监禁人的身体,但是否能禁锢人的思想。是应该汲取他人的智慧,还是泯灭他人的价值。你所看到是否是我所坚持的。一个国家,究竟需要怎样的治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问题是他始终在考量的,有些他给出了答案,有些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或者莫如说他也一直在矛盾着。但是这本书最终的结局和白色城堡的寓意,多少还是让人在他的挣扎中看到了一丝坚定,也许你看到了白色的城堡,但是你永远无法进入,那些内心永恒的信念,只有懂得他的人才会明白!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08:3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4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