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升学的间隙,最爱读的就是黄仁宇,因此在这里冒用了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的标题。因为它切实能够表达出我对《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一书的看法。
首先必须对马世芳先生表达晚辈的钦佩(不知道您是否认同我恬不知耻地自称晚辈)。作为一个“让两岸文艺青年眼睛发亮的名字”,马世芳天赋过人且家底殷实,其成长经历是我辈不止倾慕、且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在我心目中,马世芳是华人乐评界里独一无二的领军人物。他身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疏狂精神,贯彻明知不可以而为之的孔孟之道,尽人事之力,而是非功过则通通交由后人评说。也正是因为他这一修养,才能在弱冠之年让催生出“旧百大”。因此,王小峰关于“新百大”与“旧百大”集结出版一事,撰文的标题更是一针见血:一切从不自量力开始。
是的。不自量力,螳臂挡车,飞蛾扑火,这些都是中国祖祖辈辈的知识分子在做的。如果说华语乐坛整个工业生产中没有完善客观的乐评体系,那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语言传统里面蕴含着一腔热血。对比国外优秀的剖丝剥茧般的乐评,我们更多时候的是“有爱测评”,包括“旧百大”和“新百大”。明知道对浩如烟海的一大摊东西进行梳理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我们的祖先还是给留下了无韵之离骚《史记》。我为马世芳先生所做的事业能沿袭古之人伟大传统再一次表示由衷的钦佩。
但我必须泼一盆冷水:世间无需“新百大”。
你是否有深切体会过“资讯爆炸”这一词的深切意义?至少我体会到了。通过WEB2.0的共享精神,世界上已经没有资讯的暗角。SoulSeek很慢?没关系,我们有维基百科,有豆瓣,有衍生出来的一大堆上传下载的网盘……Blog、TAG、SNS、RSS、Wiki,天啊,还有什么好音乐我们是不可知的、听不到的?
因此,我对2.0社会还要折腾出一个纯粹1.0的“新百大”持保留态度。
过往的台湾百大专辑之所以被我们奉为经典,很大原因在于上面的专辑大部分对于我们来说是新鲜的、陌生的。在资讯闭塞的时代,我为获得这份如天书般的权威指南而兴奋鼓舞,然后如饥似渴地去按图索骥。这和当年我第一次看到滚石百大唱片、滚石百大歌曲的时候是一样。但是,就像现在你重新把《Creep》《Smells Like Teens Spirit》这样的歌摆到我面前,告诉我说这些很经典,每首歌底下还要有一大段乐评,我会觉得你很黑色幽默。换句话说,我对2.0时代还用这种传统的以量变引起质变的广积粮、高筑墙然后称王称霸的方式,持保留态度。
过去十年间,我从一个纯粹把音乐当做KTV、甚至谈不上是音乐爱好者,从互联网上汲取养分,成长为音乐产业链上的一份子。当我翻开新台湾百大专辑的时候,看着里面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没有任何的兴奋之情。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具备有一定的听觉经验的爱乐迷的共同感受。把音乐当做是点缀的边角料的人,不会对这本书有任何兴趣;而对音乐有热情的乐迷早已具备了主动挖掘的能力,也不需要华语百大来当做向导。更要命的是,在资源高度共享的时代里,榜单里的评价对象本身早已是曝光过度,且具备着众口难调的解读性,榜单中的如陈建年、胡德夫、纪晓君等人及其作品,大部分稍有资历的乐迷对其无不耳熟能详,对榜单的选择和排名一定颇有微词。例如本人就不知道这榜单的评选标准是什么,是公认的品质,还是对社会的影响力。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新百大的权威性都存在质疑,难以服众。而这个质疑,本身不是编者的不足,而是大众的进步。
不知道马世芳先生面对质疑和批评会是怎么样的态度。从人之常情,会愠怒;从一个音乐传播从业者的角度,是否会欣喜?毕竟,相比于顶礼膜拜般的民智未开,更多的大众观点、理性看待,不是一件好事吗?
(支持燕子,原文地址,樱仔腾讯专栏:http://ent.qq.com/a/20090219/000307.htm)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06:5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