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就在长期坚持跑步,因为我和村上春树有同样的看法,跑步是保持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的最好的且最不花钱的方法。这一次是村上在说自己的故事,不是在杜撰一个故事。尽管描写手法还是作者惯用的那种“轻轻浅浅”的风格,但已经少了许多虚幻色彩,更多了一分人间烟火气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应该算是散文集吧,不能算是小说。
对于作者所谓的“至死十八岁”,我并不相信有“至死十八岁”的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应该做每一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有的事情要服老,比如参加马拉松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你可以当作兴趣爱好,但是不能勉强自己的身体去达到它所达不到的事情。当然,若是说心态“至死十八岁”,永远对世界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这应该是每个人都希望达到的。我想,村上就是这么个意思,永远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一样不断挑战自己。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村上春树在于跑步上是如此一个强者。并不是小说家非要是戴着黑框大眼镜,足不出户,面前烟缸里烟蒂堆成山这样一幅形象。严格算来,跑步小说家这种说法都是荒谬的。对于村上来说,写作是职业,跑步是爱好。如果他愿意,他也可以做仰卧起坐小说家、倒立小说家甚至俯卧撑小说家。村上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有了一个对的想法并一直执行了下去,缘分使然。
对于他所提到的“跑者蓝调”,我深有同感。在某件事做到极致时会有一种空虚感,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种感觉导致了一个热情暂时衰退的疲劳期,等疲劳期一过,更加炽烈的激情又会重现。类似蓝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很多,比如狂吃一顿KFC,在一个星期内,你不会再想去吃任何带有鸡字眼的食物。到了下一个星期,你可能又会开始疯狂的想念老北京鸡肉卷的滋味。
另外有关译者的问题。在我看到的林版和施版译本中,两者几乎所有的长句在结构上都不同。林少华的译本更接近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而施小炜的翻译就我的感觉应该更准确更忠实于原著,因为很多句子结构还带着一丝日语的痕迹,让中国人读起来会略有生硬之感。另外,在翻译的选词上,林少华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的都是一些朴实但是清新的词语,有时也会夹杂一些可爱但毫不矫揉造作的方言。施小炜所用的词语相对来说更加书卷气,甚至有个别晦涩难懂的词。虽不至于影响文章的流畅性,但是有时也会降低阅读村上文章时独有的舒适顺滑感。就我而言,林少华的译作更加对我胃口。犹如一碗熬至恰到好处的白粥,可以心无旁骛地用缓慢的速度一口喝下去。施小炜的译作更像一碗滤去各种名贵食材的清汤,咋看起来简单清淡,仔细品尝却名不副实。
我没有读过村上的日文原文,也不知道翻译界是怎么看待准确和意境的问题。(据说程长泉的译本最好?)甚至在我比较了两位译者的译文后,我甚至开始怀疑我以前读到的不是村上,我读到的是林少华,是林少华借用村上的故事来重新叙述一个属于他的故事。中文和日文是如此的不同,想表达相同的意境是断不可能用直译的方式来实现。于是,在达和雅这两个方面,林少华实现了雅,施小炜实现了达。可是,译作毕竟是给不懂日文的人看的,读者还是需要看到真正的村上春树,品尝到村上文章的风格,即便这只是译者心中的村上,读者也能管中窥豹。如果只是生硬的直译,那么村上文章的风味尽失,再好的东西也只是味同嚼蜡,尤其村上春树是一位营造氛围更甚于讲故事的作者。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05:52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4561.html
下一篇
德尼罗传记《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