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幸福在哪里》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05:42
  • 74

幸福与地理的关系,向来虚无缥缈,也捉摸不定。而埃里克•韦纳,这个自诩为牢骚鬼的、有些忧郁的美国记者,却勇敢地踏上了为时一年的幸福之旅,并写下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出版于2008年初的美国,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还被多家大书店选中向读者大力推荐。其畅销原因有多种:它的睿智幽默、轻松好读,又耐人寻味,还有,它探讨的主题,正是人人追寻且持续一生的一个目标:幸福。现在,它的中文简体字版出版了,正好,在这个经济低迷的时期,国人们正需要寻找幸福的热情。

作为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的老牌记者,韦纳的足迹遍及全球三十多个国家,他在世界各地从事新闻报导工作。在新闻界,“不幸的地方+不幸的事伯+不幸的人物=好新闻”,所以,在从业的二十几年里,韦纳尽览各地的伤疤与疮痍,于是,他决定出发去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讲述另外一面的故事。出发之时的韦纳,正是一个现代人的典型标本:怀着勃勃雄心,偶尔心情低落,善于嘲讽挖苦,还藏着一些奇异的小癖好——狂热地搜集各种包袋,以至于他的妻子抱怨道:“你就不能有点正常男人的爱好吗,比如,看看***?”

作者的千里之行始于一座图书馆中——迈阿密大学的奥特里奇图书馆。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幸福,但幸福学研究却绝对是一门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作者不仅找到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古代哲人对于幸福的诠释,(原来,不少先人的智慧在今天看来仍是不可多得的真理。)还搜索到了这门新兴幸福学科的最新成果:幸福学的学术期刊,还有不断问世的每年几十本相关著作和大量研究论文。作者还读到了段义孚的著作。这位著作等身的地理学家对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相生相成的见解,令他玩味良久。

此后,手持着幸福指南针,作者开始了这趟幸福之旅。

作者将他的旅程分为十站:拥有完整人类幸福数据库且以宽厚包容著称的荷兰,一年选举七次且火车正点得令德国人汗颜的瑞士,以国民幸福总值为国策、国王想实行民主制的不丹,突然像中了彩一样暴富、人人拥有保姆的卡塔尔,冬季笼罩在黑夜之中、幸福值却高居幸福榜榜首的冰岛,重获民主、幸福值却不断降低的摩尔多瓦,相信来世和“不思考即幸福”、拥有迷人微笑的泰国,努力提升幸福值、将幸福当作一项努力之中的工作的英国,拥有智慧古鲁和静修所、拥有不断升级的现代代欲望的印度,人民四处手搬迁寻找幸福最大化却发现“幸福即回家”的美国。这趟行程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让作者一次又一次深陷幸福的沼泽与深渊,一次又一次地迷茫与反思:金钱、民主、信仰、家庭、海滩……所有这些,真的都是影响幸福的要素吗?

作者的实地考察方式,并不完全是在街头随便逮个路人问他是否幸福,而是从驻外记者的万能背包里掏出老朋友的联系方式,让他们牵线搭桥,“走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人”。当然,让人们开口谈自己的幸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幸福并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许,缄口不谈幸福正是通往幸福的密匙之一。”好在,韦纳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老记者,他有记者的眼光、田野作业般的精神、细致入微的观察,外加点脱口秀演员的俏皮话儿,让这趟幸福之旅变得有趣,也有收获。一些思考结论,也颇有新意。比如,作者对传统的“幸福是一种心态”的认识嗤之以鼻,他的观点是“幸福是一种享受美好事物的愉悦心境”。幸福与否取决于“自身所处的地点与文化”。因此,除了将这本自己的作品定义为游记,韦纳还相信,它是一本励志图书,是一幅从心理到地理的、色彩斑斓的幸福地图。

“通往幸福的路不止一条。”《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并没有提供唯一的答案。但它唤起思考,提供思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种关于幸福的所得。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