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观音《轻转袅娜间的心灵触摸》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00:54
  • 73

一出《牡丹亭》的上演,让我们从婉转轻扬的水墨腔调里感受到了昆曲那含蓄韵致的魅力,一部《梅兰芳》的上映让我们从悠扬深远的京韵里看到了那个绝世芳华的京剧时代,而今夜,拿起这本《观音》,将沉思的目光投注于历史悠长的尽头,我们又能在安意如的笔下,在引承后来昆曲、京剧的杂剧中观怎样一番悲喜人情,听怎样一曲世事之音?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当这些熟悉的文字在作者娓娓而又动情的讲述中毫不做作地枝蔓开来的时候,一个还在记忆中挣扎苦苦思索这出自哪位文人的哪个故事的人,会陡然间卸下心里愧悔的包袱,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时空的氤氲,去关注、寻找那些久违了的人、事和情感……

思春的少女在庭院芳华之间黯然神伤的情思,花痴的少年在辗转反侧的梦里苦恋心中的姑娘,手托下巴的丫鬟在阶前孤寂凄冷的独坐,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超于爱情的爱情;一条白练在自私与悔恨的心上吊死了厮守一生的诺言,溅血的扇面雕刻了一个末世和其中那无声顿悟的情感;高傲的坟头随着琵琶声起舞的青草是她复杂的心绪,一个错误的爱情毁灭了千年的修行更毁灭了一个希望;大义和大勇在沉默的爱与恨中淋漓尽致的展现,虽堕风尘却有着超出风尘的智慧与美丽;科举的路途有爱情执着的支持也有着生活身不由己的悲哀……从《西厢记》到《牡丹亭》,从《长生殿》到《桃花扇》,从《汉宫秋》到《雷峰塔》,从《赵氏孤儿》到《救风尘》,从《倩女离魂》到《琵琶记》与《荆钗记》,一切,在作者温情诚挚的引领下,缓缓地从记忆的此端行向彼端,再由过去一一数来。

在戏曲中,有人彻悟:“爱情,是往返的幻觉。我馈赠于你,你回馈于我。放不开,那命运鉴定的爱情,躲不开,这注定凄艳的荣幸。”有人悔恨:“时光像生锈的斧子,钝拙地雕琢着人世,遗下似曾相识的痕迹供人凭吊。只有死去的人还记得月光黯然凋谢的地方,盛开过撩人的艳遇。生的人,早已远离此地。生命是深秋桂子,跌落了,才暗香迷离。”有人忍不住生发时代忧思:“一世人的悲欢离合,一双人的生离死别。一个朝代如梦方终。废墟上,一个朝代如梦初醒。斜阳流水悠悠,顷刻兴旺过手。”有人倔强地守候诺言:“身不能走,心也要走。没有人可以阻止我,灵和肉是可以分离的。这是最温婉的坚持,最强硬的妥协。我既不违背道德,也不背叛我的真心。”有人为侠义甘愿放弃生命:“为着一个孤儿,这个孤儿实质上和他们什么关系也没有。人为了信念,人为了人,可以这样无私地付出。这当中的人世大信早已超越了忠奸的对抗和对立。”有人身陷悲欢离合:“兜兜转转之后,发现苦心追求的正是自己早已拥有的,和蓦然发现自己费尽心机也无法拥有一样可悲。”……

爱情,人生,命运;自由、道义、得失……不是急切地去表白,也不是刻意地高赞或批判,安意如,她只是想通过讲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再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试着而不是贸然站在时代的角度作出价值判断。她只是走进尘封的故事,深入故事中的情景,深入情境中的人物,并深入至他们的心灵深处,探寻着那隐秘微弱的丝丝心灵的悸动。她只是希望能将一切的情感隐藏在优雅的叙述里,让故事像花儿一样无拘无束地绽放,在一切恶与丑,伪装和世俗的外表下寻找到“充满关爱,奉献,坚贞,宽容的人性光芒”。

当你站在高楼大厦间仰望狭窄的精神星空无限感慨时,当你在机械轰鸣中为逐渐麻木迟钝的心灵禁不住叹息时,总会有一个身着旗袍的美丽女子,带着淡淡的书香,不露声色地走近,在庭院中、在梅树下、在雾霭里、在五彩的云端舒展卷轴,给我们带来跨越古今的文学享受。那粲然一笑,给我们的是坚守的感动,那回眸一转,给我们的是悠远而又充满希望的期待。

有一种诙谐,有一种亲近,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灵的切近与共鸣。安意如和她的笔总会在轻转袅娜的瞬间直抵你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然后带着你为找寻到躲在内心深处的那份明媚而歌唱。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