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对Wolfgang Tillmans感兴趣,感兴趣是因为之前他的作品似乎总在我的理解能力之外。
过去我总是下意识地去揣测作者想要讲述什么高深的道理,我希望能从中尽可能地获得些高深的知识,但是慢慢地我意识到,有趣的道理并不总是很高深,它们更需要感性地去理解。
一拿到这本书,就喜欢上了它的布质封面,除了书脊,封面封底都没有标题,没有作者,简洁而又自信。封面上黑白的粗糙“复印”肖像,眼睛亮亮的。
这本书是冈茨出版社(HATJE CANTZ)为Tillmans2008年3月在德国的展览出版的,它的主要内容就是Tillmans的作品在画廊和博物馆中的现场陈列图片。作者是Wolfgang Tillmans以及一些其他专业摄影师。
这样带环境的图片很直观地反映了Tillmans作品的体量,同时也有益于我更好地理解他的一些作品,比如49至74页的“lighter”系列,我可以体会到Tillmans用最简单的材料(有色纸)和最简单的方式“折皱”来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又丰富的主题(光线的存在)。再比如81页以城市风景为主题的摄影作品,虽然本书没有索引具体标明作品尺寸,但是可以凭借图片中作品旁边的室门高度大致估算出这件粗劣“复印件”的尺寸,这里的尺幅大小和图像质量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再比如90和91页所刊印的2002年Tillmans在巴黎东京宫(Palais de Tokyo)的作品陈列,则为我提供了一个有借鉴性的观看方式。
在我看来,缺乏对作品体量以及陈列和观看方式的严肃考虑正是目前很多中国艺术家的弱项,所以外界才有那么多对中国当代艺术“假大空”“虚张声势”的批评。
最后,我想用前段时间一则关于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Kierkegaard)的短短文摘作结:“无论我写什么或者说什么,我的目的不在于增加写作对象或者说话对象的知识,而在于增强他们对于人生的感受。”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58:2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4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