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书也好,片子也好,要么是走马观花,要么是虎头蛇尾,我这个看不来长篇的读者,始终没有认真对待过。因此,脑海中的印度,也只就停留在了“阿X”的水平上,嘿嘿~~一直有人推荐《行走在大神中间》,终于在AMAZON上寻得。《行走在大神中间》,出自央视第一任驻印度首席记者之笔。虽然之前也看过大名在外的《莲花之上》和《印度三部曲》,但比起前部的休闲随意和后部的哲学晦涩,这本书看得偶津津有味。张记者的笔墨细腻、生动,而幽默的文字又把读者眼中那古老、神秘而又有几分怪诞的习俗和宗教描写得有声有色!偶以往对于XX们的一些偏见,在此,也就一笑而过,而多了几分理解。有几段,十分精彩——
关于民族性格:
印度人敢于把自己的民族性格比喻为螃蟹精神,由此看出印度人的自嘲和幽默能力。所谓螃蟹精神,就是把螃蟹放在大塑料盆里,不用盖盖子,谁也不会爬出来。所有螃蟹都互相拉扯,有一个快爬到边沿了,其他螃蟹就都会把它扯下来。并非要同甘共苦,而是只想着自己的出路。
关于印式英语:
我在新德里的尼赫鲁广场停车时,一个精猴似的男孩殷勤地指挥我倒车,他把头伸过来说:“先生,你可以叫唤了(Sir you can bark now)!”这是怎么对外宾说话呢?我有些愠怒,小男孩依然和颜悦色:“OK,在这里叫唤(OK,bark here)!”我瞪了那男孩一眼,没走两步就后悔了,觉得冤枉了人家孩子。印度人说英语时很难区分“p”和“b”,结果“停车”(park)就成了“叫唤”(bark)。一位印度朋友开车办事前要到庙里祈祷一下,托大神保佑把事办成。他让我留在汽车里,然后对我说“我去叫驴了!”(I got to bray!)。“祈祷”(pray)一词成了“驴叫”(bray),还是发音不清惹的麻烦。
关于印度精神:
吃完饭后,我感到鞋子里有东西硌脚,便脱下鞋子检查。我脱鞋动作竟然引起了其他食客的抗议。看到我是外国人,小老板只是歉意地笑了一下。我却有些愤愤不平。我用手指着门外那个无遮无挡的小便池,冲着他们嚷嚷了几句。没有想到这几位食客竟然笑了起来。我感到印度人的意识中,有一条清晰界限。一道门槛,隔开了屋里和屋外。这是两个世界,两个概念。人们在屋里是一个整体,至于屋外发生了些什么,则与屋内的人们无关。我看到门外一个摆水果摊的小商贩。水果摊前有一堆牛粪。小摊贩熟视无睹,专心地把水果垒成了一个漂亮的图案。估计这个小摊贩的意识里也有一条界限。水果摊是自己的,水果摊以外是别人的...从小面食店出来,我到这个小镇转悠了半圈。这是一个十分朴实的小镇,没有“面子工程”,一切都自然实在。印度人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他们可以安心实在地生活。
在他的笔下,印度人的精神世界、宗教建筑,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如薄纱般被层层揭开,向读者呈现了一个最真实可感的印度。心目中,那个原本艰涩难懂的国度,从来没有如此般“活灵活现”...未了,想起了八年前在新华社实习时的一位老师——老周,一位曾经的驻印记者。中年发福的老周,是个幽默可爱的人。老周离了婚,因而,又是个独来独往的人,带着几分忧郁气质。说起印度,老周总是那么神采飞扬,特别是美轮美奂的印度纱丽;和印度人打交道最满足的一刻,就是当地人打开层层的纱丽,像老周解释印度女人是怎么把这些厚布头裹在身上的...每每说起这个,老周总是很得意:“那一刻,我才觉得,自己真正被这个古老的民族接受了...”如今想来,心中颇为感慨!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58:0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