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红楼,只知道宝钗是皇商薛家的千金,便断章取义地把她想象成穿金戴银的样子。纵观众多版本的影视红楼,宝姐姐的形象也不出“穿金戴银”这一类。再加上书里写她是“肌骨莹润,举止娴雅”,于是,在大家的印象中,这样的容貌要是没有锦簇花团来搭配,实在是不怎么美观。
其实宝姐姐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喜爱穿花戴朵的,曹公在书里提醒了多次,第三十五回,薛蟠跟宝钗说:“妹妹如今也该添补些衣裳了。要什么颜色花样,告诉我。”宝钗道:“连那些衣裳我还没穿遍呢,又做什么?”——千金小姐对自己的财物怎么会有概念?林黛玉打赏一个老婆子,出手就是几百钱,要知道,这可是一个下等丫鬟一个月的工资啊。
又如,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来宝钗的蘅芜苑视察工作,见她的房间“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老人家连连说“使不得,使不得”。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宝姐姐和林妹妹两个人是大观园里最有文采的双子星,但除了集体活动需要,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宝钗有闲情做诗,倒是看到她劳模似的和丫鬟在一起做针线活。黛玉呢,偶尔给宝玉做点香囊之类,读书写字做诗倒是她的正业。
贾母说了句“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这话是不是传达了她喜宝钗不喜黛玉的意思姑且不论,但在某种程度上,贾母说的也是事实。但这四人虽不如宝钗,宝钗又何尝没有世故的无可奈何?
第四回,伴随着宝钗的出场,薛家的败相已经表露无遗:香火稀疏,孤儿寡母。这还不算,薛蟠偏又是个不争气的,“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仗着母亲溺爱,家境尚且殷实,“遂至老大无成”,虽是长子,却没有什么治家的才干,“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还四处惹事,打死了人,要母亲和舅舅收拾烂摊子,自己当没事一样。
此时,虽然有飞黄腾达的母舅王子腾当靠山,但是薛家已经危机四伏了。
但是,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交代“当日有她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写字,交织乃兄竟高过十倍”。她意欲进宫选秀女,怕是挽救家族颓败之势的一个举动,小小年纪,身上肩负的使命有多重,是其他女孩子无法想象的。
宝钗有自己的世故,后来的读者也常常不喜欢她的世故,但这世故的背后,有她自己的无奈。
她不喜欢读书吗?不喜欢写诗吗?未必。
谁叫她的兄长太不争气?除了她这个聪明伶俐的女儿,薛姨妈还能指望谁?她不懂事谁懂事?作为一个走下坡路之家的长女,家庭的责任不允许她只知道穿戴打扮、风花雪月,吟诗作对。
薛姨妈说了:“你要有个好歹,我指望那一个呢?”
宝钗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的学问,又指责黛玉不该读《西厢记》迷了本性,大家就此批评宝钗是个“封建卫道士”,其实,宝钗一个深闺之中的女孩子,又哪里知道什么封建不封建的。
她只是年纪比宝黛二人长些,经历的事情比他们两个多些,某种意义上,看得比他们两个透些——在宝钗看来,贾家已经在衰败的路上了,而作为长孙的宝玉还一身孩子气,如何肩负家族复兴的使命;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如果不安分守时,按照传统标准做一个好女孩,以后又怎样寻得一个好归属,让自己下半生有依靠。
有人也许会想,黛玉的处境也不好,为什么黛玉就能保持住自己的真性情,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与尊严呢?
黛玉父母双亡是事实,但是在那之前呢?她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没有详细交代。但从作者的简单交代来看:林家是贵族,又是书香世家,知识分子的地位高于商人,这是不争的事实;林父是个大官僚,担任的是“巡盐御史”的肥差,林家的经济状况,想必不差;再则,林母出嫁前是贾府“金尊玉贵”的大小姐,娘家大抵不会为她选择一个弱的夫家,至少也要门当户对;最后,林黛玉曾经有个兄弟,可惜夭折了,父母只剩她一根独苗,也似倍加呵护,黛玉的杰出才华,定是得益于父母和风细雨的熏陶吧。
黛玉的后半生凄凉,但她毕竟在一个衣食无忧、父疼母爱的优越环境里度过了从出生到进入贾府的这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段日子,对她的人格的构成,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宝钗也拥有这段日子,她也许会和黛玉有更多相似的地方。可惜她没有。
宝钗虽世故,但到底是个女孩子,女孩子就有女孩子的天性,就有女孩子的叛逆,就有女孩子的可爱,她最美丽的时候,就是她满头大汗扑蝶的样子,那是她最放松的状态。
http://www.tooday.cn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56:5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3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