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南方都市报有《实习记者》的书评,写得真好,转过来。
作者:刘天昭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2/15/content_703565.htm
□媒体人士,广州
经常看西门媚博客的人,都能感觉到她的平静与耐心,她的温暖与清新。好像即使描写喧嚣的大街,她也能一辆车一辆车、一个人一个人、一棵树一棵树地讲出来。而且被她那么一讲,大街上的事情好像也就很简单了。她的这本长篇小说正是一样,轻轻松松地,就把现实世界的复杂和年轻人成长的微妙都说出来了,说完了还挂着我什么都没说的表情。
《实习记者》讲的是一个叫杨蔓的年轻女孩,在北京某报社实习的故事。杨蔓的性格非常可爱。她很坚强自立,能吃苦,在很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坚持;同时她又非常热爱生活,一点一点地耕作,一块花布,一支热得快,都能改善她的生活,让她高兴起来。她一点不觉得苦,有时感到孤单和思乡,可是她不纵容自己在这种情绪里沉溺。她看起来不像是个对自己多严厉的人,更谈不上什么世故,可是事情发生了,她做人处事的原则清楚坚定,她简单地忠于内心,事情就都做对了。生命力不仅要旺盛,还要以健康的方式展现,才让人喜欢。杨蔓的精神气儿,一点儿都不浪费,一点儿都不九曲十回,全都恰到好处地,不急不缓地,绽放。小说读到中间,你会感到仿佛自己也在那个报社里,然后猜想如果在办公室楼道里遇见杨蔓,你会被她的一点不吵闹的热情所感染,你会很高兴周围有这样一个人让你感到年轻真是美好。这个姑娘的生命力,真是又安静又充沛。
一本小说的主角,是一个经得起慢慢品味的美好可爱的人,那么这小说就已经一定好看了。
作者说,她的主题是成长。杨蔓的成长是不着痕迹的。在故事开始的时候,这个小姑娘对北京有许多模模糊糊的想象,所以,一些符合她的想象的事情发生时,她就有那么一点点激动。比如说跟几个艺术青年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度过一个绵长而亢奋的周末,比如说与另一个女青年坐在公园的茶馆里谈艺术谈人生,比如终于租到了一处像模像样的房子开始经营自己的小家,比如说写了一篇稿子帮助了一些不幸的孩子的家长……这里面,有对青春的想象,也有对独立生活的成年人的想象;有对艺术的想象,也有社会化的都市生活的想象。当然还有更多没法想象的事情,更多与想象相反的事情,所有这些事情循着生活的秩序自然地发生,带来满意、带来惊讶、带来失望,原来是这样的啊,果然是这样的啊,怎么是这样的呢,随着这些轻轻的感慨,外部生活,或者作为成年人的自己,都慢慢熟悉起来,于是慢慢习惯起来,慢慢从容起来。然后,这个女孩的内心,或者她处理事情的方式态度,似乎就都成熟了。这样一个过程,好像是在实习人生。可是我们知道,这种仿佛成熟的感觉不会停在那里,那条河流一样的东西还会让人继续成长。所以实习人生的这种感觉,可能会一直伴随着人生。这可真是一件不错的事啊。
按书中所讲,故事发生在1997、1998年,那个时候中国平面媒体正在酝酿一场变革,身在其中的人自然会感觉到躁动,或是激情。故事的结尾,杨蔓离开北京,来到广州,并且想到“南方新闻周报”去看一看。熟悉中国新闻行业的人都会想起来,那正是《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年头。这本《实习记者》无意于书写中国当代新闻史,不过是把那些大风云投射在一个小小实习记者心里的激动、向往和几乎是干脆直接的去留取舍,写得清楚明朗。一点不夸张,一点不争夺注意力。就像爱情或成长一样,理想在杨蔓身上支配她的时候,也只是保持着原本的浓度,一点没被矫情和夸张败坏。什么事情都那么自然而然,没什么可大张旗鼓的。
读这本小说,通篇都可以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小溪水一样清澈流畅还有点甜丝丝的。只是有一点我感到很困惑,杨蔓同学为什么要在故事的开头,与一个基本不相干的男人,相当草率地,搞出一个一夜情来呢?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56:0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3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