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本书。这个故事从一个很少见的角度触动了我。
Rite of Passage的故事从12岁的Mia身边具体的小事说起,说到小小的她的烦恼和快乐,说到她对未来和未知的恐惧。故事的设定是地球消亡之后的人类,部分在它星球上殖民,部分生活在飞船上。飞船人很有理由认为自己比星球人高明:他们保存了地球文明,他们还懂得技术、科学和数学,但是他们的星球人同胞却因为忙于生计已经退化得很蛮荒了。地球的毁灭主要原因是自由生育造成人口过度膨胀,而飞船的空间更加狭小,飞船的政策是严格控制生育,控制着他们的三万人人口不增加。而每个满14周岁的孩子,都会被投放到一个蛮荒的星球上,要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一个月,如果能回来,他们就是飞船上的成年公民了,这,也就是非常戏剧化的“成年仪式”。我们的主人公Mia对殖民星球怀着很深的偏见和恐惧。其实她对任何陌生事物都很恐惧,她害怕搬家,害怕离开父亲。于是故事首先围绕着搬家的Mia展开,她渐渐学会摆脱对他人的反感,学会不过于依赖自己已有的资源。
在准备“生存考验”的过程中,Mia身边发生了很多事。我们看到Mia的出发点经常是很偏颇,但是她具有天生的好强精神和自然的同情心,这使她一步一步走向了她自认为正确的方向,而这些方向,经常和她自己原先的相反。
而 “生存考验”期间,一切都和她在飞船上的非常不一样。我们仍然是从Mia的角度看到那些事情的,但是我们能看到,其中很多是超过一个十四岁孩子的理解范围的。Mia还是依赖她的好强精神,度过了可能是飞船史上最残酷的生存考验。这时候,她原本狭隘的小小心灵,终于能包容星球人了。她逐渐一步一步地筑立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世界观。她的心灵一步一步地扩大,一步一步地宽容,但是她一直是一个敏感得有点尖刻的人。最后她不得不开始反对她作为飞船委员会主席的父亲的政治主张。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的这样一段心路,我真是感到深深的共鸣啊!
这本书的语气非常平实,但很吸引人。整个叙事和讨论的部分穿插非常自然。读来有一种想一直不断地、永远地读下去的感觉,一方面非常想读下面的情节,一方面又非常不希望它结束。
我第一次读这个故事是在2006年的科幻世界译文版上。后来看到很多人评论说这篇小说故事很不完整。(比如开头说了“我现在的丈夫”后面没有明确提到就是Jimmy Dentremont。)我当时天真地以为这样的不完整就是作者的选择,我很满足这个故事被截掉的版本。后来,我在网上看了英文的评论,发现的确提到了我看的版本上完全没有的情节……最后我还是决定买了一本原版来看。
看了完整版之后,我不得不惊呼——虽然情节上,载于科幻世界的版本只剪掉了20%(被剪后看起来还是很连贯),但是由于最关键的最后一部分被剪,整个思想就剪去了70%。整个故事是这样一个特征:越往后面,随着第一人称Mia思想的开阔和成熟,故事的思想和视野也就更broad。看完后最让我惦记的,也是最后一部分尾声。
在作者Alexei Panshin的网站上,他发表了他写这部小说的前后。他年轻时是Robert A. Heinlein的粉丝,他曾经给Heinlein有过一些书信来往。直到有一天他照常第一时间冲去读了海因莱因的某部新作(的广告貌似),他开始怀疑起来。他怀疑的问题是:爱国的热情是否能成为对他国使用那个核武器的正当理由。他把这个问题写信去问海因莱因,这回,海因莱因的夫人代为回信,说大牛在写新书没时间和你通信。Panshin的这种对海因莱因的极度崇拜到不得不反对的态度,和 Mia对飞船的对星球政策的转变是很相似的(而最后的这个转变,才是书中最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面对小问题的转变都是为此做铺垫的啊!这就是为何我认为原著的思想被削减了70%的原因)。Pashin的这种不断检查既有原则的态度,实在是太深得我心了。
我看到有评论说,该书的政治观过于简单。目前我觉得,有了那些转变,它一点也不简单。多少人抱着固有思想永远不会想到去怀疑它们。这本书获得1968年星云奖的时候,作者 Alexei Panshin只有28岁,我觉得这还是个年轻的年龄,因此我不知过个几十年我再来看,会不会也觉得小说中的观点过于简单。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样改变,但是我知道我会一直改变。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54:3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