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曼斯菲尔德庄园《成人礼》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54:20
  • 69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JA小说中最复杂的一部。故事女主角芬妮被富有的姨夫、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托马斯爵士收养,是个讲话别扭、胆小拘谨的小姑娘。在曼斯菲尔德真正让她有亲切感的埃德蒙表哥成了教育上引导她的精神导师,同时也是暗恋对象,虽然这个导师在逐渐成年的芬妮面前越来越缺乏说服力。

变化来了,富有而交游广阔的亨利兄妹来到村里,很快和曼斯菲尔德的兄妹们熟悉起来。他们一块出游,合伙在曼斯菲尔德演戏,调情胡闹,把这个沉闷而安宁的世界搅得一团乱。旁观者芬妮清楚地看见每个人的私欲和不堪,同时默默忍受他们对她的忽略和伤害,内心却极度焦虑不安。

小说前半部分始终笼罩着一股压抑焦虑的气氛。种种迹象表明,写作本书时JA面临着一场精神危机。JA借助芬妮这么一个暗恋者的角度表达了她本人的痛苦——那种无法发散出来的内热和焦虑感,压抑得人几乎透不过气来。当埃德蒙转述父亲对芬妮的赞美,赞美一个成长中少女的美丽动人,并鼓励她“必须学得大方一些,觉得自己值得别人去看不要在乎自己已经长成了一个漂亮的女人”时,她喊到“不要这么说”,而“她的伤感之深,他是体会不到的”。

站在大家面前那个脆弱不自信、低调得让人几乎忽略其存在的芬妮,她的观察有多敏锐,感情有多强烈,连她自己都没意识到。她信任权威,听从众人差遣,看上去几乎没有自我。但,小说写到一半,芬妮的表姐婚后离开庄园,另一位表姐也同去散心。芬妮开始为人注意,甚至受到器重。成长中的芬妮不自觉被推到舞台中央,第一次扮演女主角。她被邀请去牧师家做客。亨利克劳福德注意她并选中她为调情对象,很快又真正被她吸引,向她求婚。

求婚成了重头戏。芬妮爱不爱亨利不是关键,关键是芬妮此时的表现。托马斯爵士就求婚一事与芬妮展开激烈讨论。作为JA书中唯一一个正面的家长,他是权威和习俗的化身、旧世界代表。芬妮对他有感激、尊敬,也有本能的恐惧。JA不是不清楚托马斯爵士的问题:过于遵从习俗,注重家庭生活而不尊重精神追求,盲目运用他家长的压力维持他那个世界的稳定运转,当然还有,失败的教育方式。但芬妮——其实也是JA对他和埃德蒙表哥代表的那个世界怀有强烈的眷恋之情。在他的诘问面前,芬妮暧昧退缩、自卑怯懦,种种含混的态度与不合情理的表现令托马斯姨爵士大怒,以相当严肃的口吻斥责了她一番,其中他说:我原来以为,你与众不同,没有任性,自大,没有一点目前流行的那种精神独立的倾向。这些现象甚至在年轻女人身上都在流行,这尤其令人讨厌,令人反感。

小说前半部分中表现出来的焦虑痛苦,至此开始寻根寻源了。芬妮是从旧世界中走出来的,这世界对她常常施加压力并伤害过她,但,她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夸张地说,她爱它。但像她这样一个聪敏的女孩,必然对过往那个总不自信、压抑被动的自己感到日益不满,渴望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亨利的求婚是个契机,带出她和托马斯爵士失败的交流,作者借托马斯爵士的质问迫使她更真实的面对自己,简单说:破壳。

然后真正的解释来了,借着埃德蒙的话

你以往的感情、以往的习惯都在严阵以待。他要想得到你的心归他自己使用,首先得把它从牢系着它的事物上解脱开来,这些事物包括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而这些结子经过这么多年已经变得很牢,而且听说要解开它们,你又把它们大大地栓紧。

面对求婚,芬妮的拒绝表现出近乎不合情理的固执。这种固执来自一个虽然足够敏锐、(这点显然我以前低估了,以为芬妮的清醒更多来自她旁观者的角度)感情强烈的女孩,但她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自信,她被成规和她自己束缚了,她还很保守,安全感很重要。

对旧世界她开始不满,新世界又让她心存抗拒。和《劝导》里那位生气勃勃的海军将领夫人不同,芬妮对玛丽的厌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她对新世界的态度——亨利和玛丽兄妹现代感十足,以她之眼,独立现代的亨利兄妹带来的是时尚都市的各种腐败作风,甚至罪恶感。出路在哪儿?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JA转型之作。越往后写作者越失去耐性,读者的感觉是她给自己设置了重重堡垒、作茧自缚。后半部分的失重感并不意味着小说的失败。这是自我要觉醒而且解放的前兆。JA显然不满足于像年轻时那样从外部世界观察人性(不管她把他们写得有多立体),她要写一写芬妮(或许也是她自己)的处境,她感受到的压力和她对挣脱束缚的渴望,破壳而出的欲望逼近了...。它真正要见证的,是小芬妮的成人礼。

但,自由意志后的芬妮就会选择亨利吗?芬妮的苛刻固执里还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对方如果不能和她心灵有完全对等的高度,她是完全没法忍受的。

结果芬妮坚守成功,最终与埃德蒙缔结良缘,回归曼斯菲尔德那个精神家园。毛尖说

http://www.99read.com/subject/0810/081031_shuchengdy_3yue.html

《曼斯菲尔德庄园》看过几遍以后终于明白,奥斯丁是不会让芬妮离开庄园的。我把芬妮回朴茨茅斯家那部分重读了两遍,也明白行文到此,JA是打算把芬妮送回曼斯菲尔德了。芬妮回家探亲时处处拿那儿和曼斯菲尔德做比较,对后者念念难忘,容易让人感觉这是忘恩负义之举。其实芬妮很小就离家,她真正的家已是曼斯菲尔德。但她是在痛苦不安的心情下离开那里的,换个环境为什么让她这样难受,这样坐立不安?她甚至觉得“虽然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会有一些痛苦,但在朴茨茅斯却没有任何快乐”。关键原因并非朴茨茅斯的家寒碜不堪,而是在这儿爸爸不像爸爸,妈妈没有妈妈的样儿,必要的礼仪、规矩和来自父母的应有关怀这里通统欠奉。曼斯菲尔德却“会审时度势,会诸事有节,对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分寸,都有一定的关心”。

在经过一番表面上是新旧势力的较量而更是自搏的努力后,壳仍未破,JA让她的芬妮回归传统,回归“以往的感情、以往的习惯”。

芬妮是女孩,安妮是女人,小风说的对,后者更具“成熟美”。表面上芬妮退缩了,但经过了激烈的较量和努力,行走在通往觉醒的路上。自由(小风评《劝导》语

http://www.douban.com/review/1642450/)

说远不远,就在前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