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刀锋》,看到后面的时候心想:怎么跟《面纱》一样,到了后面就不好看了。作者跟拉里对话的那章,大谈特谈宗教,存在意义,宇宙洪荒看得我瞌睡。
《刀锋》吸引我的是细节和日常生活形态。《刀锋》里的几个人物,我没有好恶,因为跟普通人差不多,有着相同的气味,只是比较典型。比如艾略特,他的一生跟宴会冶游形影不离,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人,或者说知道他自己的社会角色是什么。伊丽莎白也大概如此。她爱拉里,觉得这个男人是她的至爱,不过爱情不能当饭吃,物质生活还是更重要。她的丈夫格雷,作者在他身上下笔不多,因此他的面目比较模糊,是一个活动背景,代表着更多同类的人。
作者仿佛是比较看重拉里,很多事百转千回都是为了把他扯出来。我读他,没出欧洲的时候觉得他的那些事挺有意思,人也挺有意思,一出欧洲过后就觉得索然无味,他在印度的那些事更是读不下去----因为距离感太重,失去了人的气息。
作者自白,认为艾略特一生过得无聊虚无,暗地里把艾略特的虚无无聊的一生跟拉里上下求索般的精神之旅作了对比。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作者仿佛认为艾略特实却虚,拉里虚却实。
《刀锋》里面有两场“戏”给我印象比较深。一是拉里要去巴黎,伊丽莎白本想借酒委身于他,待生米煮成熟饭他就走不成,只得赚钱养家。不过最后关头还是借故把他从家里推了出去。
另一个是拉里要跟苏菲结婚,伊丽莎白又是借酒把苏菲这个瘾君子的瘾又给勾了出来,拆婚成功。苏菲最后的惨死可能很多人都要怪罪于她---不过作者毛姆似乎有点低估读者的理解能力,在全书快结尾的时候专门又写了一场他去质问伊丽莎白的戏,生怕读者错过了。
这两场“小戏”,我觉得就是《刀锋》的阅读价值。“人生往往是不彻底的”。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53:4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