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去的没有结束”
——读小说《朗读者》
我对本哈德·施林克一无所知,这省去了我开始动笔面对作家时的繁文缛节。还没来得及看有关《朗读者》的他人话语,也免去了我在欣赏思考时的左顾右盼。其实上述所言并非多么坦然,繁文缛节和左顾右盼我一时还做不到而已。我想一遍遍地深入作品的磁场,写一些自己的直观印象以及自以为深刻的认识——比如我开始走进《朗读者》小说大门缘何那般稀松平常,一如眼球在快速吸收文字时为何那样平地惊心。我想把脑子里有限的思考话语迅速如实地反馈出来,文字可能谈不上轻松,但求本色流畅,这也许才对得住小说于我最初的也是最终的教益。我相信亲切顺畅的文字是从心里流出来的,不在乎有多少雕饰技巧,正如好的小说往往不是以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取胜。
我概括不出《朗读者》的故事,劝慰读者诸君也别劳神费心。故事喜欢让口舌逞一时之快,感情却从来需要用心体验和理解。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真实,一加概括就显得庸俗不堪,徒剩流言的种子,其效果就像报刊新闻耸人听闻的大标题里的花哨用语,正中人们暧昧却隐讳的胃口,往下读起正文才会发觉自己完全上了当,这其实是人性自身偏好作祟的可笑结果。然而,人类每时每刻都在重蹈覆辄,乐此不疲地蒙在自制的鼓里。文化工业时代,人们利用这些人性中的普遍弱点在市场上相互愚弄,一些人获得***,一些人获得金钱。真实沉溺,虚无升腾,大家一起娱乐至死无聊至死。但《朗读者》没有噱头,我也不会在这里讲故事。人的内心起伏比他的身世经历远要复杂得多。
那些都是熟识的生活场景,是我们都要经历的一段花样年华。叙述的时空没有渲染,没有抒情,没有矫饰,就如日光刺眼时体味到的平凡真切的存在之感,平淡似微风拂面的味道。所以你禁不住要往下读,还情不自禁地设身处地。我有时觉得自己就是米夏尔,确切地说,内心更像米夏尔而非女主人公汉娜,但后来才发觉其实我并不能体贴到位米夏尔复杂的内心,也远非他那样勇敢,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从前、面对业已存在的价值判断——文字就像一把刀刃,在对往昔的叙述中,不温不火地、小心翼翼地拆开过往生活真相上的包装,揩掉蒙蔽自己内心多年的尘雾,像一本老老实实的忏悔录,奏着一支婉约哀伤的爱的衷曲。有如空气一样轻,也如空气一样重。
汉娜觉察出米夏尔对自己的情欲,那是少年对成***人第一次萌动的好奇和爱慕。当双双受着情欲驱使,汉娜和米夏尔完全交出肉体,不问姓名,非关来处,淋浴、***,那样自然而然的情欲和满足(当然,第一次时,米夏尔狼狈、紧张得大叫。)在包裹着重重道德文明帷幕的现实社会,成为永远埋藏在地下的不可启齿的秘密,也是无可替代的遥远的真实。暗藏的秘密却是真正的幸福。少年米夏尔在与汉娜的约会中,不断的淋浴、***,探索着两性肉体的秘密,沉浸在暂时的忘却世俗的二人世界之中,他极言那种无间隙的欢乐和幸福,他快活极了,为了两人幽会的时刻,有好长时间,他改变了个人的生活规律,提早放学,推迟回家,孤立于人群,隐瞒着家人,他命悬于此,仿佛一切奔波都只指向汉娜,只指向他们两人的世界。
这种爱情里不只有情欲,但必定不能缺少情欲。在肉体的敞开和接纳中,米夏尔是动了真情。少年的爱是那样单纯。他的脑海里留存着恋人的各种形象,那是打动少年心扉的最初的迷幻,也是多少年后最终的回忆,那是爱情之神留给有心人最珍贵的宝藏。心爱的人就住在他诚恳的心里。他爱上了她,他想回报世界。他爱上了她,他自觉孔武有力。汉娜训斥他逃学不上进,他吓坏了,他说他不能不见她,但他从此拼命学习。他们见面分手都太有规律,他从来没有那么忙碌的日子,生活节奏从没那么快过,生活也从未那么充实过。汉娜给了他空前的自信,米夏尔的心智已经远远超出了同龄人的水平。在例行的淋浴、***之前,米夏尔为汉娜朗读,他们,尤其是汉娜,在德语文学和希腊经典中痴迷沉醉。沉寂的生命像是从此苏醒,真正难解的人性的谜题才开始找上门来……少年爱情的幻想也会遭遇恋人的误解,错过的意思引发争吵,但他害怕失去她,他恍然失措地低三下四地请求谅解,尽管他知道他并非恋人所想的那样伤害她,更没有伤害她的能力。他还要忍受恋人粗暴、任性、脆弱的脾性。米夏尔最初那服从似的爱也变得主动,他一点一点学会占有他的恋人,比如在***中采取主动。是汉娜改变了他,还是爱情改变了他?少年迷梦般难解难分的人生刚刚开始。
阅读的时候我常常惊叹叙事主人公哲人一样抽丝剥茧的反思能力,不知这是不是承袭德语文学的传统,在平淡如风的阅读中平地惊心,不经意的一处场景一个感受带动起生活的记忆,文字如剃须刀般纤巧锋利一层循着一层剃开日常生活的表相。不,不止于此,这层叙事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精神支撑,那是面对自己内心时的真实忏悔,那是面对世界真相时的诚实谦恭。因为唯有诚实追问被逃避的被掩盖的内心,灵魂才会重归踏实与安宁。这个道理是米夏尔人生之路的表征。也正是此,慢慢地、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觉得非同凡响。
米夏尔认为“否认”他与汉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变相的背叛,尽管他心里不是滋味,但他还是那样做了,他知道那是自欺欺人。当汉娜杳然离去后,他越发悔恨这种深藏于心底的微妙情绪,他认为汉娜的离去正是对他半心半意的惩罚。虽然也许事实后来证明并不这样简单,但这种直指自身的反省可算深刻,真实的感情可见一般。吃不下饭甚至要吐出来,肉体思念,内心负疚,然而生活还是要行进,汉娜被留在了身后。这让我想起了《约翰·克里斯朵夫》里对萨皮纳那一段深情告别。离去的爱人,无法挽留,只有在心底留下一个位置,不定在人生的某个时间还会与他们在心中相会,在现实中重圆。世间的感情也许莫不如此。但在这里,是***裸的现实,带不走的看着被时光遗弃,多少让人心酸伤感和不甘!然而时光并没有遗弃汉娜,是米夏尔遗弃了自我。
是的,告别了对汉娜的回忆,米夏尔可以重新生活。正因为他要告别,那么刻意地要告别,于是生命中重的东西,不管是幸福、痛苦还是内疚都要一同隐去。他从此后生活确实轻松,不再欠谁,不会内疚,但也不会再与谁相爱。痛苦难堪的情景不再了,幸福踏实的感受亦随之逃离。于是也不难想见,幸福与痛苦皆重而极端,但彼此帮衬,难怪总是形影不离,好物不常,彩云易散。不再爱谁,不再信谁,骄傲自大目空一切,既麻木不仁又多愁善感,痛苦幸福皆备于心,拒绝着痛苦,哪里能承担幸福?矛盾苦恼使他手足无措,他逃避着确凿的苦难,活得虚浮而飘渺,可怜的米夏尔,真实的米夏尔!
再一次见到汉娜是在公审集中营看守的法庭上。想象一下曾经深爱过的人原来是集中营的看守,此时的米夏尔就像掉在痛苦的沼泽里,越是挣扎越是深陷。不仅难以忘却,而且更加痛苦。然而正是背负着感情,有时容易产生同情的理解。小说在这里再一次令我肃然起敬,这绝非是鼓吹纳粹,我想声称这一论点的人不是捕风捉影就是心怀叵测。但这确实冒了突破陈规的风险。哲思式的文风一脉相承,视野旷达得有如清朗的草原。集中营里的刽子手麻木不仁,残酷无比,心同化石,而现而今清理这段历史的肇事者的后代们又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段历史、反思这段历史?仅仅停留在审判和惩罚少数的几个人,相安无事地钻着法律的空子,视那段历史为奇耻大辱就够了吗?法律又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正义和公正?审判者、辩护者甚至那段历史的书写者、传播者又有多少不是麻木不仁地站在审判席位上一无所感地释放着空洞的热情?米夏尔尝试着去了几趟集中营,但心下一片空虚。我相信这不仅是小说。如果审判过去只是为了审判“过去的”麻木不仁,那么过去的麻木与现在的麻木又有什么区别,现在又有多大程度的进步?还是逃避,这一回,是过去与现实的逃避。我们生活在历史中,我们却对过去茫然无知无所反省,历史还会重演,灾难依然潜伏在每一个人的麻木中。
米夏尔在公审阶段对汉娜的关注解开了汉娜出走以及当集中营看守之迷。米夏尔和汉娜相爱了,米夏尔为汉娜朗读,汉娜永远不接触与文字有关的东西,汉娜得到升值后却意外离开了米夏尔,一切只是因为汉娜是个文盲,而且,她为此感到耻辱,所以她当了看守,所以她为了掩饰看不懂文件而承担了大部分罪名,于是她被终身监禁。然而这又产生一个问题,米夏尔应该如何帮她,向法官说明吗,让汉娜坦白吗……米夏尔在汉娜监禁期间为她录制了无数盘他们曾经在一起的朗读带,一页一页地朗读,没有任何个人意见,汉娜无声地听着,艰难地开始学习书写,摆脱了令她一生羞耻的文盲状态,然后她向米夏尔留下遗嘱尔后自缢,米夏尔把汉娜留下的钱捐给了犹太反盲联盟。米夏尔终于可以面对汉娜,尽管他想摆脱过去的痛苦,但更了解“已经过去的没有结束”,依旧活在现在的现实中。
米夏尔和汉娜的爱不是什么伟大的爱情,我想他们也不需要什么形容词来标榜,这正如恋人相爱需要表白需要示爱,但真正的信任和爱意并不需要刻意经营和求证,而是内化于心,像呼吸一样熨帖自然,忠于自我,无声无响,不曾或缺。无论何种原因,有时浮于意识之下,但在某个时刻,就会引发出来,所做莫非平凡之事,所呈尽为柔软之心。真正打动人的也许正存在于最平凡的举动,而最难解的迷惑正可能是最简单的道理。
这不是一个仅仅探讨爱情的小说,尽管我已经焦头烂额地探讨了许多。但从爱情里,我们确实可以理解更多,看到更多。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52:3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