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51:02
  • 63

回学校两日,最主要的工作还是读书,可惜效率不高,只看完一本书——复旦大学的任军锋老师的《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美国政治发展中的区域结构分析》,是他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当时看到国族认同几个字很感兴趣,觉得应该跟民族主义和民族问题研究有点关系。本书所探讨的内容主要与美国的国族建构有关,可以说与民族研究息息相关,并且也通过分析美国地域本位和国族认同的创造性张力揭示了美国之所以能够在一个民族异质性极强的情况下仍然建立了稳定共同体的原因。不过这本书还是与我的期望有点出入,本来是想看看民族建构的各种模式,本书的这一种模式远远不能解答我在这方面的疑惑,民族建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充满各种理论、各种学说的复杂问题,无论是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的角度都是如此。

首先需要做的是概念的厘清,像许多学术用语一样,“民族”一词也是一个充满歧义的词汇,在国内的用语习惯中,民族既可以指诸如汉族、满族之类的族群(ethnicity),也可以具有像中华民族、美利坚民族之类与国家密切相关的民族(nation)意涵,因此本书对这些用法进行了重新界定,在前者的用法中沿用民族一词,而在后者的用法中使用“国族”一词,这是国内民族学界较为常用的界定方法,比如宁骚老师也是用的这种方式。响应的nationalism也不应该再翻译为民族主义,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意涵,本书将其翻译为“国族认同”,与“地域本位”(“sectionalism”),前者强调民族与国家的联系,以及这个词汇所带有的国民性。另外,对民族一词的用法问题,国内学术界还有一个较有影响的观点,北大马戎教授倾向于将ethnicity(ethnic group)翻译为族群,而将nation翻译为民族,这样就能照顾到“民族主义”这一惯用翻译,这两者翻译方法都有其长处,统一使用哪一种都有利于民族问题研究的规范化,这是学术界应该尽快去做的重要工作。

接下来本书对美国的国族建构历程进行了描述。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美国可以说是基本不存在民族问题的多民族国家(种族问题除外,这个与民族问题还是有区别的),为什么美国能够合理的解决民族问题?美国的模式为什么能够实现国族的顺利建构和稳定?这都是本书力图回答的问题。研究美国的国族构成可以看出,除印第安人外,它基本都是由移民构成,起先的主体是盎格鲁撒克逊白种人清教徒(WASP),后来又加入了非洲人、欧洲人、犹太人、拉美人以及亚洲人,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族群社会。而这些移民在共同的生活中尽管仍然保留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等,但也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些共性,使得他们又具有了一种共同的国族认同,这样就使美国具有了一种多元和一体共生的机制,后来的移民都只有在接受这一格局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融入美国的社会。美国的国族建构之所以没有形成民族冲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没有将民族与地域结合起来,而是根据地域来划分利益格局和权力格局,各种族群都被分布在各个地域之中,因而无法形成基于民族的割据势力,并使得地方割据即便存在也不能祭起民族主义大旗。美国联邦体制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首先建立的邦联体制非常松散,直到后来才逐渐建立了强大的联邦国家,中央权力日益扩大,简单的归纳美国联邦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美国经历了州权联邦主义、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集权联邦主义、新联邦主义、代表联邦主义六个时期,而这个过程中一直充斥着多元与一体的创造性张力,即国族认同与地域本位的张力,在理论上体现为孟德斯鸠邦联共和理论和麦迪逊复合共和理论的争论,前者主张州权的至高无上,联邦权力来源于州的授予,反对中央集权,认为它是英国统治的延续,而后者则认为联邦的权力也来源于人民,联邦体制的建立有利于打破各州在地方上的垄断。美国国族认同的建构更多的体现为这种权力在地域与中央的反复争夺,而民族问题始终都不能成为主角。而美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还与它的政治问题处理方式密切相关,美国的各地域间冲突主要是利益上的冲突,尽管他们都宣称一些道德上的理由。各个地域,诸如新英格兰、南部、大西洋地区等,以及后来加入联邦的太平洋地区、中西部、大平原地区等,都是在地理、气候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各州组成的地域单位,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在政治行动上能够协调一致,形成一种高于州的地域单位。各个地域常常采取将自己的利益或者价值观视为全美的共同利益或价值观,有一种自己就是美国正统的观念,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常常可以看见各个地域都宣称自己才代表了美国的价值,代表了美国的联邦主义的正统理解,这种方式使得各个地域虽然存在种种分歧,但却仍然留存在美国的大框架之内,而不至于引起分裂。当然,各地域之间在处理冲突问题上经常出现的妥协也为了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其不至于造成巨大的冲突。

各个地域之间存在冲突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的不一致,当经济利益发生变化时,他们的政治立场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在美国各个地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政治主张以及党派力量分布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但是,文化上的不同在各地域存在差异问题上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文化的空间表达上,美国主要表现为新英格兰地区、大西洋中部地区、南部地区三个原生文化地域,而随着边境的西移,又产生了中西部文化区、西部文化区和摩门教文化区,各个文化区都具有不同的特性。而在文化构成上,印第安文化、非洲裔文化以及欧洲文化都有一席之地,但欧洲文化无疑是最重要的,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白种人清教徒文化更是占据美国文化的主流,根据文化移植理论中的“最先有效居留原则”,尽管后来WASP的人数不再是最多的,但他们的文化对后来的移民者产生的影响的巨大的,后来者都不得不在他们设定的文化气氛下生活并调整自己的习惯和文化。当然,那种认为美国像一个熔炉能够把所有移民的文化整合成一个崭新的美国文化,使其消除原有文化基因的熔炉理论并没有很好的解释美国的文化现实,而多元文化理论尽管也存在弊端,却反映了美国多元文化并存的现状,需要承认的是,确实存在一个主导文化,那就WASP带来的文化,再加上美国作为新大陆,其崭新的生活方式自身产生的文化,以及各类移民所具有的文化,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崭新的美国文化。

可以看出,美国这个多元荟萃的共同体,之所以能够在种族歧视泛滥的形势下,仍然能够维持稳定的国族认同,在于其能够把利益的矛盾冲突限定在地域的层面上,而不是将之与民族等更具情感色彩的共同体挂钩,并且,这些地域都宣称自己代表着美国的正统,这就使得任何一个地域都首先将自己视为国族共同体的一部分,这种情感使其在与中央以及其他地域进行争夺的过程中始终将其行为限定在国族共同体的框架之内,而不是溢出。本书作者也曾指出,美国各地域的冲突很像欧洲各个国家间的冲突,但他们与欧洲的不同在于,他们并不寻求武力解决,而是更多的付诸于利益的协调与妥协,而这也是建构一个更大的国族认同的优势所在。或许,欧洲近年来一直保持和平的形势,与欧盟的成立使欧洲具有了一个虽然松散但却拥有一定权威的共同体有关系。这也是有些学者主张“美利坚治下的和平”具有其普适性的原因所在吧,这种模式甚至可以用于国际关系之中。

《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美国政治发展中的区域结构分析》

作者:任君锋

目录:

序言——孙关宏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概念的澄清

第二节 立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美国政治建制中的张力结构

第一节 联邦体制:“多元”与“一体”的共生机制

第二节 地域冲突与地域妥协:美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

第三节 国族认同的物质基础:美利坚国族经济共同体的形成

第四节 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的张力结构/114

第三章 地域文化与国族文化:美国政治文化景观/143

第一节 美利坚国族文化的“源”与“流”/144

第二节 美国政治文化的空间表达/152

第三节 美利坚国族文化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 结论:走出分裂与“统一”的怪圈

——建立现代国族共同体各区域间合理的利益凝聚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I——地域在美利坚历史上的意义/弗利德里克·J.特纳

附录II——地域与国族/弗利德里克·J.特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