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O 书评人 焦建《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单之蔷先生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景色》的书,内容便是他近十年来在该杂志上写作的卷首语的集锦。这本书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赞赏是有道理的。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热潮风起云涌时吉林大学文学系毕业的学生,单之蔷能够做到有文采而又不文艺腔,这的确很不容易。难怪有人说,“我看《中国国家地理》,首先看也是最喜欢的,就是单之蔷的卷首语。”
虽说是一本地理杂志的卷首语,但这本书的确可以作为一本高标准游记的写作教材来看待。单之蔷先生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看待自己所走过的名山大川和地理现象,在优美的文字背后,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给我们更多对于人与自然的理想思考。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单之蔷先生是开创了一种新的游记写作门类。
近来旅游大热,很多人都有机会到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加之博客的流行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直抒胸臆,一时间,游记的写作进入了一种泛滥的局面。
记得小时候最讨厌的就是,春秋游或者清明时节扫烈士墓之后的家庭作业一定是写篇今天的游记。规定是一定不准写成流水帐。几点上车,几点到达,几点买票,几点吃东西,看见了什么,玩了什么,什么时候回到家里。这些都在老师要求的范围之外。
当然我们当年的要求和我们的偷懒有关,但我想,一次旅行之后,如果按照我们学过的中学课本上的范文来写,那写出的东西是什么?换个意思来说,我们的旅行,可以通过这样的文字来记录吗?
关于什么《登泰山记》,什么《水城威尼斯》,老师告诉我们,那是游记的范文。但我一直疑问,那些东西是什么?我怎么不觉得那些文字好呢?最令人头疼的是老师还非得在里面找出作者的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抱负,壮志为踌之类。但如果那个人真带着这样的想法去旅行,那他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希望看到他的文字是为了给我们自己提供帮助。他人的壮志在别的文体里头表达不完还非得把本来是轻松的故事讲得沉重。
游记是个什么东西?旅游是一个多方面的感官参与的过程,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手,脚,皮肤,甚至肠胃,都跟着你到了目的地,参与了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才完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行过程。记忆中的全貌是多个感官提供的全方位的信息共同组成的。而游记只是个文字表达思维的过程,单个层面的信息输出,它不可能还原成真正的旅行全貌了。而只是写作者主观的还不一定稳固的个人意见,完全缺乏客观。
有人说游记不一定非得把作者的全部感觉都得表现出来,其中好些是没有用的。但我觉得,即使放下能不能的问题不考虑,中间好些个感官信息的缺失,也使得游记没多大用处。用句我爱用来批评文学的话来讲:“去过的你不说他也知道,没去过的你讲破了天他也还是不明白。”因为好些东西,是不可以复制的。
借用后现代批评历史文本的理论,历史是什么?是一切文本的描述吗?那在多大程度上是历史的本来面貌?历史是可以以这样的形式来描述的吗?甚至,历史是可以描述的吗?我到不至于后现代到这样,我也同意,虽然文本本身有缺陷,但文本本身还是有遵循历史的事实,历史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可以被保留的。
这样的理论用在游记上,其实可以这样说,记流水帐其实才是最真实的保留这次旅行的最好方式,凡是夹杂了个人后来想法的东西都是扯淡,当然,有些人扯淡也很好看,但那些文字肯定不是给那些真正要出门的人准备的。他们需要的,有时候只是,在那里可以找到青年旅馆,那里可以不买票,仅此而已。
因此,一本藏羚羊的小册子,远比那些满本抒情的言志游记,要有意思的多。假如您在把自己的文学热爱放到游记里写下那种不好好说话的句子,我可真就得被雷的满地找牙了。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49:1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