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沉重的肉身《网住幸福》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48:58
  • 54

磨磨蹭蹭了一个寒假之后,终于把《沉重的肉身》看完了,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无论是对于学术抑或是午后一人的冥想来说。伦理是个复杂的问题,有亚里士多德,尼采,海德格尔的探索生命感觉法则的理性伦理学,有耶稣,佛陀,庄子的教人解脱的宗教伦理学。也有本书中所介绍的通过简述生命感觉的叙事伦理学,这是一个渗入我们每日生活之中的学问,什么是幸福,什么又是道德和自由,本书用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语言从叙事伦理学大师所创作的故事入手,将它们娓娓道来。

叙事伦理学就是“通过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的敢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说到底,就是通过说故事的方法让去思考人生,从中领悟获得幸福的秘钥。看到这里,突然想到自己所受到的教育,母亲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但我总能从和她的谈心中领悟到些什么,她总是会煞有介事的像我诉说一些看到的听到的故事,而传达的思想不过与“善有善报”,“吃亏是福”之类的,是带有些迷信色彩却质朴的故事,比起教科书上那些看似真实,实际残酷的教条和原则,这些故事更能让我在遭遇冷漠和伤害时感到温暖,也许每一个父母都是叙事伦理的大师,用平白无华的语言向自己的孩子们传递这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于世界的美好的爱。不需要明确的道德指引,有时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故事。

《丹东和妓女》的故事无疑是很多不幸的革命故事的中最不幸的一幕。不过他与罗伯茨比尔的矛盾并不是单纯的“狡兔死走狗烹”的争权夺利的矛盾,而是由更高层面的哲学矛盾所造成。刘小枫先生将这种矛盾的哲学渊源做了很好的探求,丹东渴望的是个人感觉偏好的自由,而罗伯茨比尔却坚持公共道德的自由,两者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却最终还是变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而是为了痛苦的补偿,最终自由的标准还是含混的化在了一片虚无之中,留下一片居无定所的痛苦。

人生是误会,偶然的交织,世界并不是想童话世界般的善恶分明的,这也是最让人痛苦之出,每个人都有受伤或伤害他人的理由,只可惜这种理由无人宽恕。牛虻的故事退去了革命的外衣就成了一个充满痛苦和矛盾的伦理故事,每个人都变成了叙述的主体,所有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痛苦声辩,可惜的是真实的我们缺乏的就是这种倾听的热情和勇气。

所以误会就无休止的缠绕着,“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走出误会才能转入生命的自在境地。人只能在谅解和赦免中走出误会编织的生命之网。”它意味着“活着,但要记住,意味着生命的爱的意志比生命的受伤更有力量。”和喜欢这段话,许多生命中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正如那句“No one can hurt you except yourself”,我们想要的世界和他人都是我们自己搭建的欲望的幻境,而什么是真实,我们却从未目睹,所以到处都是误会,所有人都爱你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正如所有人都不爱你的世界一样。

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思考了很多,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感悟又更深了。萨比娜的身体感觉让我看到另外一种生存的态度,一种放开生命重量的追逐。既然活过一次就等于没有活过,那生命的沉重不在是那样值得重视的了,灵魂与肉身也没有相互寻找的必要,听起来很洒脱,却总觉得有些孤寂,所以我还是更喜欢特雷莎,代表美德和灵魂的重量,永远寻求身体和影子的平衡。

书中大量介绍了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虽然之前没有看过,但通过刘小枫老师的叙述,仍能感悟到电影深刻的伦理内涵。故事是一曲曲的哀歌,总是伴随这身体的欠然,命运的偶然的捉弄,淡淡的忧伤伴随这主人公的一生,抛开了政治制度的伦理,而是谈到一种自由论理,人在生活中的偶然,与幸福的擦肩而过。“无论是多么美好的社会制度,生活都是及其伤身的。”人究竟如何能够幸福,这是一个仅属于他自己的难题。

也许抓住幸福的方法就在那份“终究意难平”之内,爱和信心,包容和忍耐,用它们才能贴补其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无发摆脱的裂缝。放弃幸福的自由想象就是放弃易碎的激情,人的欠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的是可以宽恕我们的基督教信仰。这是基斯洛夫斯基所要告诉我们的关于幸福的经纬叙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