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其中有一段提到了他怎么会变成一个小说家的,看起来真让我觉得有些羞愧。村上不至于被称为伟大的作家,但起码是个了不起的小说家,在文学和商业领域有着双重的成功,而我一直视村上的生活方式为一种较为理想状态。他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为一个“永远的男孩”存在,这个可以不用穿正装,在家烹饪意大利面,乃至别人可以从他的小说中提炼出一本村上食谱的日本中年男人,和我爸年纪一样大,他是成为“小资阶层”的必读作者,当我在十几岁的年龄开始学习“小资”的时候,村上小说也成了我少女时代的文学伙伴。
如今我的年龄渐渐接近了村上突然萌发想成为小说家时的年龄了。他,差不多是28岁吧,在观看一场棒球比赛的时候突然下定了决心。彼时的他已经经营着一家能够赚钱的爵士酒吧了,此时的我也拥有了一份足以让我活下去的稳定工作,但不同的是,村上突然想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说家,而我,愈加没有勇气实现文学之梦了。
村上的《且听风吟》是在每天结束营业后,趴在厨房里完成的(以前我一直以为是趴在酒吧的结账桌上完成的,总之是一种性质的写作方式),为了这部小说,他特意买了一沓厚厚的稿纸和一支钢笔。做一件新的事情之前,需要有全新的状态,而最能产生直接效应的,大概就是物质上的改变。如果我有村上这样的脾性,或许会在立志成为作家之前,先买一台新的电脑,告诉自己从此以后就是新的每一天了。当下仅存臆想。
我在三四年间读完了村上中文版的几乎所有书,之后又有很多年没有碰过村上作品,当时来说,读村上小说纯粹是一种消遣,大学时代的宿舍没有电视,上网也没现在那么方便,阅读便成了我们这些自认有点涵养的学生的最大消遣。村上的书全部自掏腰包购买,从来没有从图书馆借阅的,对我这个荷包不鼓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开销。一直读到《海边的卡夫卡》,村上系列阅读生涯突然产生了长时间的暂停。
从那以后,我对村上的想法产生了颇多怀疑,此人的脑袋仿佛马里亚纳海沟那样深不可测,是谁把村上定义为小资必读的?这的确产生了强大的误导,以至于我不由自主地把他的描写往小资情调上靠拢。后来发现这实在是一种大大的阅读浪费,村上对这个社会实在说不上热心,热心公共利益的人全然不可能产生村上般的心态。他冷眼旁观着日本社会的时代变迁,无论是学运还是经济变革,对村上这样冷静的人来说,这些只会成为他创作的素材,而不必亲历其中。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冷漠、怪癖、离奇、***……这些会在正常的村上身上发生吗?村上既不是个孤独的中年男人,也不是个兴致勃发的冒险爱好者,他擅长于营造的村上世界,却把千千万万的读者套牢了。
这么多年来我还是没有淡忘村上,在别人讨论到村上的时候我会忍不住插一下嘴,村上作为一个作家存在,是让人有亲切感的。他不是为生活所迫,卖文字为生的高产机器;不是那种为道义出头,针砭时事的好战分子;不是拿高昂稿费换香车美女,为功名抢得头破血流的文学商人;不是高不可攀,冲击诺贝尔文学奖宝座的时代巨匠……所以村上才可能让我这样的年轻人产生创作的动力。那种成不成功无所谓的心态,才能使热爱的东西始终享有热情的推动。就像他把《且听风吟》的原告寄给出版社后,连底稿都不留,因为他既没有指望这部作品会带来什么成功,也不在乎这篇即兴创作的去向。文学是给衣食无忧的人玩的,能否成为成名成家就看造化。恐怕,这样一路走来的文学玩家是最幸福的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48:2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