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彼得·潘《不曾长大的人们》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47:27
  • 72

洛克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人,唯有通过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羞耻感的培养,儿童才能改造成一个文明的成人。以卢梭的观点看来,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被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羞耻感湮没了。

弗洛伊德和约翰-杜威则认为,儿童作为小男生或者小女生的自我和个性必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迟的满足感、逻辑思维的能力必须被扩展,其生活的知识必须在成人的控制之下。同时,人们应理解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天真可爱、好奇、充满活力,这些都不应被扼杀,如果真被扼杀,则面临失去成熟的成年的危险。

所以说成长后的我们用一些别的能力替代了童年的某些能力. 其实也并不可怕. 这样想想你还会为某些能力的丧失而苦恼么?

偏偏还有这么一群人叫做彼得•潘.下面是来自维基百科的解释.

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流行心理学名词,用来叙述在社会上不成熟的成年人。这个词汇来自丹•凯利(Dan Kiley)于1983年出版的书《彼得潘症候群:不曾长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没有列入“彼得•潘综合症”这个疾病,而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也没有承认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该综合症虽非精神医学正式的诊断,却普遍存在于因家庭、婚姻、社交问题寻求辅导的个案中,患者也往往不自觉。近来,更有学者以新的英文单字“Kiddult”,即kid(小孩)与***(成人)的合体,称呼这些具儿童心态的成年人。

专家(又见专家 — —!)指出,当事者常见的特征约略如下:

不负责任:表现任性、散漫,过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错老爱怪罪别人。

缺乏自信:恐惧失败,不敢勇于任事,面对挑战会找借口逃避。

依赖心强:害怕孤单、寂寞,希望随时有人可以帮忙,满足任何需求。

难于坚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顺或遭批评便易情绪化或放弃。

关系障碍:与异***往到需给予承诺时,便会临阵脱逃,故不时更换伴侣,且对象越来越年轻,藉以缓解被要求结婚组织家庭的压力。

其他:穿着打扮如青少年,与本身年纪有所出入;迷恋卡通、漫画、电玩、玩偶;好奇心强,爱尝试新奇事物,喜欢热闹气氛等。

患有该综合症者,或许习惯随心所欲,在职场或人际互动上易受挫,总觉得遭到团体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换工作如家常便饭。即使成家立业,事不关己的特质也常让配偶负担沉重,彷佛在照顾另一个孩子般,造成彼此关系恶化。

其实还是有很多人都患上这症状的只是程度不同.

我承认我就是个童话打底再往上抹现实的人. 比较善良和纯真(用了褒义词肯定自己哈哈)至少我不是耽于幻想的人我是乐观而不忧郁能融入周围甚至可以积极地影响到周围人. 这里谢谢下心理学.

童话是美好的可是社会需要我们往上加现实.

于是我加了什么呢? 材料学心理学周易围棋太极拳游泳行为经济学........

加了什么我们就变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下面汇集下八方意见他们说得是多么精辟啊

YzYzQ:更多阅历总是让人变得聪明,但也往往磨掉了我们的那份敏感,让我们被事物琐碎复杂的外表所扰,反而是孩子的眼睛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与人的内心。很多时候,成人并不能像孩子那样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因为孩子“思想清澈,心眼明亮”。他提出了两个疑问.第一个问题:成人和孩子谁更孤独? 第二个问题:成人和孩子谁更了解这个世界?

monking:第一次详细了解Peter Pan syndrome这个传说“很流行”的心理学名词,我知道自己也许患了这个症状,不过还好,我知道有一个人他比我患的还严重,他就是武功盖世、大智如愚、嬉笑怒骂、人见人爱的射雕人物——中神通——老顽童^_^

某些场景,成人也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诚如老顽童对抗孤独时打出的左右手互搏

家猫甲:沉重能够让人长大,能够自省。固然孩子需要的是纯真,但某些沉重的故事也能通过简单的语言讲述给我们的孩子。记住历史的痛,可能得从很小就要开始,纯真永远不能是遗忘的借口,孩子所能承担的东西其实远远比我们所想的更有深度。

最后由我总结发言: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我希望我能享受这之中的过程并顺从它带来的一切认真地体会并懂得珍惜这所有的恩赐.希望美好的事物天长地久希望大家都能活在幸福之中不论你选择的是什么请你快乐地走下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