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概论写得好其实很难,需要作者对学科内有史以来各类观点的深入了解和客观评估,加上作者自身的理论体系,为此教材类书的独创性增色不少,避免了泛泛之谈。Chalmers从1976年编写第一版科学哲学教材开始,至1998已更新到第三版。在科学学科内部日益走向专家化细分化的大环境下,第三版较第二版完成了更大的转变,由讨论方法论转向本体论,即因果律的根本驱动和科学实在论。又增入最新的贝氏定理与新实验主义,虽然这两种思潮的理论解说力因为其过于贴近实践操作而减弱。前者完全基于概率论,解释了科学推论的一种性质与方法,却给人隔靴搔痒浅尝则止的感觉。后者则试图将实验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希冀与理论性的普适论述划清界限,在这个充分自足自洽的“生命体”内,实验另一端仅导向具体法则,而非宏大假说。
作者Chalmers曾是Popper的学生并深受其“证伪”思想影响,在前六章的书写看得出来他对Popper学派批评实证主义和归纳主义的承接。也是全书最明朗易懂的部分。再自然引入Kuhn和Lakatos对科学的结构性论述,则稍微拉远了观看科学实践的距离,进行科学哲学的客观建构。此后,科学哲学倾向多元化甚至混沌,极端的例子如Feyerabend号称“anything goes”的无***主义态度。Feyerabend支持十九世纪哲学家Mill的自由论,提倡个人的全面教化以达至美好生活,为讨论科学首次引入外在的人性化的价值观,甚至颠覆既有的科学论述,认为科学源自形而上的偏见和宗教需求,与巫术无大分别。潜台词为,科学不过是与其他类型平等的知识,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不过Chalmers不惜笔墨大量谈论这个与主流观点格格不入的“异端”思想,正体现了“科学”的自我反思自我纠正功能。
哲学探讨对科学史实却总是后设的,不支配,不影响,甚至不能紧随常出常新的科学现象。如第一版的中文版序言,不得不承认,“我们始于迷惘,终于更高水平的迷惘”。另外,科学哲学之所以存在,应该不是为了加强科学之范式建构,而是始于哲学自身孜孜不倦求其所以然的朴素本质。如此,便可对今日很多冠以“科学”的名堂产生抗体。科学从来不会因借名而得到抬举。
L老师推荐此书为首部,行文标准,援例经典,既为入门,也提纲挈领。此后再读其他几本跨学科的专著,便知晓“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Science”。。。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43:2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2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