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如繁星当空,行文如高山流水,零散的碎片,凌驾于文字本身,在头脑中井然有序,阅读的***从第一个字符开始。选一个清静的午后,或者寂静的深夜,带着一种欲罢的不能的情绪,你会喜欢上这本书,就像我一样。
23岁的时候我在做什么?只是刚刚懵懂的热爱上读书,只是刚刚开始倾向于文学的殿堂,而23岁的勒克莱齐奥却已经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诉讼笔录》,并且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之为一部价值不凡的作品。虽然它融入了很多前人业已成型的写作方式和哲学思想,但是能够做到这样滴水不漏,恰到好处,也正是他的独一无二之处。
贝克特笔下的流浪汉,呓语般的断裂文字,让人有时望而却步,晦涩而混乱。奥斯特笔下的流浪汉,内心的梳理简单而直白,自言自语却不让人心存异样。而勒克莱齐奥笔下的流浪汉似乎介于两者之间,词藻像诗歌一样有节奏,跳跃却不失质感,片断的叠加,正因为文字的精工细琢,阅读起来有了一泻千里之感,削弱了思想带来的茫然,像旷野中疾行的兔子,轻巧而迅捷,快速的领悟到自然的天成。
《诉讼笔录》通篇充满着以格里耶为首的新小说派的影子,但是这只是他使用的众多元素之一,读格里耶的小说,会感觉渐入佳境,所有的交错,都是大块的海绵,先要吸收第一块,才能理解第二块,而这部作品,却像散落在海边晶莹的贝壳,每一块虽然形状各异,但是都光芒四射,会在不知不觉中跳进那些现在的,过去的,将来的,梦境的,幻觉的,回忆的,意识的时空回旋中,所以总觉得,虽然没有统一的故事,可是读《诉讼笔录》既不艰涩也不无聊,而且会钟情于每一个片断,各种技巧的罗列,严丝合缝,相得益彰。
而卡夫卡和萨特对于勒克莱齐奥的影响已然不言而喻了,有关物化与虚无,在章节中穿插而至,似曾相识的表现思想并不相同的表现文字,生动流畅,立体而丰盈,与白鼠的对垒,追寻狗的足迹,都让人陷入了亚当的忘我境地,海滨人行道上语无伦次的演讲,精神病院里犀利深刻的语言,都让人沉浸在亚当的哲思世界。
其实从A到R的每一个章节,就像一场交响乐,在分裂中归为统一,每一部分的不可或缺,和最终的高潮,都是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我们可以仔细聆听每一件乐器,这里面既有形式上的,也有感官上的,比如书信体,新闻体,诗歌体,草稿体,告示,符号,表格,便条,比如象征,寓言,意识流,荒诞派,表现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等,这些是我所看到的,必然还有我所没看到的,23岁的勒克莱齐奥真的是一个把欧洲文学玩的通透的人物,任何一个了解并且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人,看了之后都不仅发出一声惊叹,这惊叹不只是因为他对每一个技巧的掌握,更是由于这样完美无缺的揉合,而这揉合并不是凌空的钢筋,它有着坚实的底架,并混合着水泥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建筑。那些思想的底蕴就隐藏在表象之下。而这思想多少带有点纯文学型的自我感知,其实很喜欢书后柳鸣九先生的评述,但是就思想上的看法,多少有些框架性,一本感知的书,本就该以感知结束,喜欢这本书是很个人的事,就像整本书体现出的亚当的个人性,独一无二性,我们是群体中的人,又是人中的自己,思想上的社会教化也是因为每个自己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领悟,作为文学创作上的范本,《诉讼笔录》真的是有太多可以说的地方,但是对于思想深度的探讨,这样的文学作品是有一些欠缺的,有时候包容的太多,必然有所失。不过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喜欢长号的肃穆,小号的清脆,喜欢大提琴的柔和,小提琴的激昂,喜欢长笛的雅致,短笛的尖利,喜欢钢琴的轻快,竖琴的悠扬,喜欢那最终汇聚而成的华丽的乐章!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42:5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2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