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个小时就得离开家了,在睡觉前我终于把看了将近半个月的书看完了。这本书是北大政管院的李强老师去年1月出版的《群己论识》,因为主要是作者的一些随笔、讲座之类,所以并不难读,之所以看的这么慢,主要是因为自己太过懒散,这段时间一直静不下心来。早上五点就得起来,在此之前先写完这本书的读书笔记,给这个寒假画个完整(可惜不能说完美)的句号。
李强老师的西方思想史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经常邀请对具体专题有专门研究的老师或者博士、博士后来讲课,李强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只充当补充、评价的角色;二是老师上课从来都是带着与本专题有关的名著和研究专著,并且每本书上都夹着很多书签以备随时翻阅。从这两个特点上可以看出李强老师学风的严谨,这是我们这些后辈需要认真学习和效仿的。另一方面受邀来讲课的专家也无不赞佩李老师的渊博学识和深厚功底,而使得老师能够取得今天这种成就的原因之一应该是他的博览群书,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对李老师的这一行为的绝好注解。这些文章既包括对过去读书生活的回忆,也包括对具体著作或者卢梭、韦伯、施特劳斯等大师的评论,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老师读书的一些心得,还能够从那些具体的评论中更好的理解这些著作,比如在解读韦伯的文章中,李老师突出强调了卡利斯玛型权威的重要性,指出它并非与平常所理解的那样与传统型和法理型权威并列,而是高于后二者,是传统型和法理型权威都应该具备的条件或者前提。
接下来的专题是讲座,主要收集了作者的五个讲座,包括对美国新保守主义的评价、对韦伯、霍布斯、密尔的评述,以及对中国政治学的评论。在第一个讲座中,作者指出影响美国外交政策选择的并非那些看似明显的石油利益等因素,而是新保守主义思潮在美国政界的巨大影响,作者着重对这一思潮的哲学渊源进行了分析,指出新保守主义思想家都受到了施特劳斯思想的影响,强调一种美国所确定的政治秩序为唯一正当的秩序,希望回到罗马帝国的光荣之中,建立新的美利坚帝国。但作者也指出这一思潮背后的悖论,即道德帝国和邪恶帝国的矛盾,两个看似对立的东西在实际政策很容易产生交集,特别是美国在看似正义的旗号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并对既定国际秩序和法则造成了恶劣的破坏,这都不是正义旗号所能掩盖的。另外,李老师在对韦伯的评述中着重指出了其在制度分析中的贡献,并指出韦伯对宗教和文化在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对霍布斯的评述中,则通过对《利维坦》和《论公民》的分析,按照自然状态、自然法、社会契约、国家主权、公民自由的顺序分析了霍布斯的逻辑,并指出了其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关系,霍布斯作为传统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政治哲学的转折点,突出了个人权利和国家的重要性,虽然他的思想与自由主义者的观点有很大差别,但却为自由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基础;在对密尔的评述中,作者重点分析了他的自由思想,在指出其权利观念和功利主义等哲学基础的同时,指出了他的自由原则,重点强调了涉己方面的自由,还着重分析了密尔在个性问题上的观点,指出现代社会可能产生的对个性的压抑以及其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此外,李强老师还写了许多与中国现实问题息息相关的文章,比如中日关系、官员问责、政治体制改革之类,从中可以看到李老师的智慧和严谨作风。这些文章虽然不是严格的学术作品,但仍然能够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指出具体问题的实质以及应对之策。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的态度是,应该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应用那些西方理论所强调的价值。这个态度好似已经被广泛接受,但在实际的研究中却很难真正实现,首先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其次还应该对中国的现实国情有很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做不到以上二点,很难真正将理论应用与中国的现实国情,而无疑本书作者能够做到这一点。当然,也有人指出李老师谨慎的甚至带有保守色彩,听一些同学的评价,也能够觉察出这一点这样的倾向,或许这跟李老师接受的是英国式教育,有着一定保守主义色彩。但在中国这个经历了多年革命洗礼和革命化教育的情况下,急需地或许正是这种理性而谨慎的保守作风,因为我们不缺革命,缺的是对传统的尊重、对现实的审慎判断以及对变革的谨慎对待。虽然如此,也很难将李老师的观点与那种左派观点等同起来,毕竟作者也一直在致力于将一些观念,如共和之类,应用于中国,此外他也比较客观地分析了自由派和新左派的争论,并对二者的缺点与不足进行了批评。
最后一部分主要写的是李老师对大学改革的一些思考,他对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大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考察,指出前二者的不同以及美国对二者的综合与创新,指出大学应该是一种多样化的教育机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多样化,一是大学的多元化,可以简单地将之理解为综合性大学、专门性大学并存,重人文和重实用并重的模式,而不能对之进行上下等的划分;二是大学内部学科的多样化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并让学生得到各方面知识的熏陶,这又涉及到大学的理念问题,作者赞同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认为应该加强人文教育,从培养人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当然,这种教育模式虽然理想,但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接受通识教育的人与更容易接受培训的工作更适应,这就要求必须有第三产业的兴起作为前提,在当前就业困难的形势下,对决策者所关心的学生就业问题,现阶段单纯强调通识教育恐怕还是一个完美的政策,扭转社会对大学、学院,以及文理学科的认知和态度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是,将高等教育分为职业型和学术型两种形式或许是值得考虑的模式,前者培养技术人才,后者培养通才,二者都具备取得成功的素质,使他们都能够获得体面的生活方式,是值得追求的理想道路。
以上算是对这本书主要内容的简要介绍,或许是因为曾经亲耳聆听过李老师的课程,所以对老师有一种崇敬之情,使得对本书的评价主要展现出褒的一面。但也因为自己在思想史方面的薄弱积累,使得自己对老师的观点难以提出质疑,也不能做出恰当的评价,所以在此不表了。
另外值得一书的事是,本人今天首次遭遇了新浪网站的删帖,发表多日的关于一部小说的评论被悄无声息的删除,虽然这篇文章只是简单地提到了中国的一些非主流思想。之前自认为很少有激烈的言辞,但在网络言论管理日趋严厉的阶段,可惜仍然遭遇了这种问题。
《群己论识——学术与政治片论》
作者:李强
目录:
前言
读书
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
近现代社会文化关键词——自由
顾肃《自由主义的理念》序言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误读的杰作”?——读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
全球化:人类历史的终点?
制度、文化与现代资本主义——读最近出版的几种韦伯著作
韦伯、希尔斯与卡理斯玛式权威——读书札记
平淡而坚实的进步——2003年社会科学出版物一瞥
读书杂忆
讲座
美国新帝国主义全球战略的政治哲学解读
经济与社会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约翰·密尔的自由理论
全球化与政治理论的新趋势
我国政治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评论
“对日关系新思维”辨
勿将民粹当民主
“官员问责”重在制度化
“共和”杂议
符号、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
笔谈与访谈
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的规范
和平崛起与中国发展战略的选择
《博览群书》笔谈
中国语境下的共和主义
自由主义与中国政治
历史地、全面地研究新自由主义
热话题与冷思考(三十六)——关于新保守主义与美国政治的对话
逐步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大学理念与大学改革
大学理念再思考
推行本科生通识教育,适应新的人才需求模式
大学改革的“情”与“理”——读张维迎《大学的逻辑》
我们必须走出第一步
关于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发言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09千字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40:2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