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思想国《思想国》与我们的理想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39:36
  • 22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乃是和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思考相联系在一起的。

自以为读书的功夫就在于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受用或者受益于自己的东西(天下那么多书自然一生一世也读不完),其功力就在于把书读薄,读完以后可以用自己的很简单、很概括的话说说自己读到了些什么。

现在,我就来说说从这本书里读到了什么。

首先,这可以算是我2008年以来读到过最好的一本书,一直相信一个道理,是越老的书越值得一读,但这本论现代的书也值得一读。

第一,书中作者所追求的艺术的生活境界和宽厚自由的生活状态,对我很有启示。

合上书,有几点印象依然深刻。

1)法国大街上,人与人见面,会说Bonjour,不会当你在他人面前走过时,他人把你当成可有可无的电线杆,养成这种习惯很重要。

2)许多从欧美回来的人都用一个同感,我们的交通秩序太差,当我们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如火车般不可阻挡地向前时,我们的心灵现代化建设被远远地甩在了一边,忘了顾及或者说根本就是无暇顾及。这是可怕的,因为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人们的精神(心灵)会变得空虚,对于文化的需求会“如狼似虎”,这或许可以解释近两年的国学热。何时我们的心灵“走上了正轨”,路上的小车也会走上正轨的。

3)都说美国是没有文化的,确实,一个才两百来年的国家确实没有深厚的历史,所以他们的电影多关乎现实,商业化运作。而欧洲,特别在法国,艺术片就比较多,很唯美的艺术电影,这点在美国可能做不到,因为它没有“历史”这个资源宝库。法国有这样的宝库,古色古香的街道体现着人文关怀,而我们对于类似文化历史资源的宝库是不够的,没有得到“伯乐”的“珍视”,长此以往形成的“拆迁文化”,使得五千年没有断过的中华文明被一代一代存在着的短视的“拆迁爱好者”切成大块的碎片,使我们无法与古人对接,使古人的优秀的思想在我们这里再次得到继承和发扬,历史被我们忘记,当我们成为历史,我们同时也被忘记。这进一步会影响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试试看,如果我们以消灭历史的态度消灭美国的“民主、自由、分权”的价值体系,美国明天就会消失。

4)法国的书封面1/3多的地方是留给书的作者的名字。买书,与其看书名,更应注重看作者。

5)书中多处介绍了有“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思想的胡适,我将读更多关于胡适的书,进一步了解。1930年《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书在今天似已难觅到。

6)作者强调的文化多样性值得我们思考。两年前掀起的“国学热”至今可说是围绕“孔子”与儒家学说,但我们仔细回头想想,这其中又有多少受用了我们或者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他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好、更幸福吗?让我们一代人重新与历史连接,不是靠翻出一堆旧书就可以解决的。旧书要翻,最好还能多翻一点,我们本就有多元的需求,我们也渴望不是大一统的文化。

第二,作者致力于建立“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思想国”,书中很多对现实的忧思,并且除了忧思以后,还给出了可解决问题的良方。就如诊治一个病人,光知道病在哪里还没用,还要用已有的医学知识找到良药。但是,“良药苦口”的道理同样适用我们的现实。书中对余祥林案件的一篇文章值得一看的。

第三,作者对于民主、自由、生活文明、幸福生活的机会和权利的信念的不遗余力的坚守令我感动。幸福应该区别于浅薄的享乐主义。真正的逃跑者永远在路上,并且永不绝望!幸福不过是一个人完善自我、保持心性自由与精神独立时的额外所得。

第四,其他。

1)作者一篇《良心没有替罪羊》是对希特勒和纳粹的很公正的评价,得意于一部德国电影《毁灭》,特别摘录一些如下:

1.西鲁尔尼克说,那些杀人无数的警察一定相信自己是“带来毁灭的天使”。所有的恶行似乎都是对“时代道德”的服从。当“服从”被文化神圣化之后,刽子手不会因为杀人再有任何罪恶感。对于他们来说,服从就是“去责任化”,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在社会体制里尽职尽责,就像小说《悲惨世界》里的警察局长一样兢兢业业。当军队、“人神”或哲学家们设计出奇妙的清洗计划时,服从者便会以人类之名去参与反人类的罪行。支持他们的道义与理由是“杀死个耗子当然不算犯罪”。。这种服从(刽子手对希特勒的服从)已经掏空了人成其为人的一切真实意义。

2.肉食者都会拿制度与“不得不服从”作为他们的良心替罪羊,赎买自己卑劣的人性。

3.如弗洛姆所说,一切人都是社会化的产物。只有制造魔鬼的文化,没有人天生就是头上长角的魔鬼。所以,与其责骂希特勒骗术高超,不如改进政治,并加倍反省群众为何愚蠢。既然魔鬼都是从人性中提取出来并且百炼成钢,那么对纳粹文化的彻底清算,就应该完成把魔鬼还原到人再将人置于整个社会中的追溯过程,只有这样的反思才是完整的。

4.当社会走出被政治手腕与狂热的意识形态绑架的深渊与年代,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应该有这种大梦初醒的罪恶之感。让恶魔人性化,还原为人的好处是,让我们对那些处处笑脸相迎、迎风流泪的人性化政客保留一份警惕,因为没有哪位饕餮天下的独裁者会长成厉鬼的样子一走到台上演讲便会被人们指认出来。

5.将希特勒比喻成魔鬼并彻底地去人性化,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一次集体性的默契合谋,即是“完美人性”,也是在人类之外寻找“良心替罪羊”。仿佛只要把希特勒赶出人类队伍,历史上的滔天大错,便可以撇得一干二净,便可以洗去深藏于人性深处的卑污。事实上,希特勒的罪行,不过是德国人甚至也包括其他国家人民所有选择的结果。归根结蒂,纳粹的恶是希特勒的恶与德国人民选择或信仰的恶的合流与放大。

6.二战后马丁·尼莫勒牧师撰写的一段碑文:“当初他们杀共产党,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再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讲话了……”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学习和认知历史,造博物馆和历史纪念馆或保留历史的遗迹,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在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可以更美好,不再犯历史上曾有的错误。这里的道理似乎浅显,实际上是很深刻的。让我们认识希特勒,说他是屠杀者,但如果他同时还一个人,也正是他的人性,使他变成了一个杀手,当我们对他作出价值判断时,我们把他和***捆绑在了一起,希特勒在失去了道德正义性的同时,也失去了他的人性。当我们将希特勒神化为“魔鬼”,我们的心理似乎坦荡了不少,因为他已经被我们踢出了人类的行列。

2)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欧盟的盟歌《欢乐颂》。我也认为选的真的很好。这样的选的理由至少是肯定了“政治是为人类服务的”的基本观点,并且这个“服务”是趋向好的方向的,即为公民谋得幸福的方向。书中作者也将领导人的有些作为分类“好国色”和“好美色”,希特勒就“好国色”,相比克林顿就“好女色”,如果让我来选,还是后者好,至少这是一种亲民的态度,一种为自己某幸福(包括“性福”),当然也不会忘记为公民谋幸福吧。

3)书中一文《不文明的冲突》是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解构,对此我的反思是 似乎人们喜欢可以说明或解释一切的简单理论(道理),这些理论无不具有高度归纳性、预见性,同时他们的缺点是忽略造成某一事件的多方面原因、忽略细节、忽略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文明的冲突”就属于此类“简单理论”,将对犹太人的屠杀归咎于希特勒一人亦属于“简单理论”。这些理论只能帮助我们获得自我慰藉的***,无助于认识历史的事实、归因和研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