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幻影书《失去节奏即失败》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38:20
  • 88

这本书的扉页即是夏多不里昂的话,书中不厌其烦地引用了那部以厚度闻名的回忆录,多次出现的从霍桑到欧姬芙的美国文艺界人士也均是真实存在的。除此以外,作者强烈暗示本书的叙事现实性的另一途径则是大量的年份、日期,如下表所示,作者象征性地让故事历经了一百年:

1900 海克特出生。1912 其母去世。1919 其父去世,赴美。

1928 海克特结识布莉姬,结识圣琼,与布莉姬分手。《兼得或落空》上映。

1929 万花筒公司倒闭。布莉姬去世。海克特离开好莱坞。

1930 海克特结识诺拉。

1931 海克特离开奥夫伦家。结识弥尔丝并离开。到达桑达斯基并结识芙芮达。

1932 海克特与芙芮达成婚并开始经营蓝石农场。

1934 圣琼去世。

1935 泰德出生。

1938 泰德去世。

1940 海克特重新开始拍摄电影。

1947 齐默出生。 (与保罗·奥斯特同龄)

1950 阿尔玛出生。

1975 齐默成婚。

1981 阿尔玛开始撰写海克特传记并寄出默片拷贝。

1985 齐默的妻儿丧生。齐默开始观看海克特电影。

1986 齐默在纽约开始撰写《海克特的默片世界》

1987 《海克特的默片世界》完成,齐默开始翻译《死人回忆录》。

1988 齐默的《海克特的默片世界》出版,芙芮达来信。阿尔玛探访齐默,二人同赴新墨西哥。海克特去世、芙芮达去世、阿尔玛去世。

1999 《幻影书》出版。

与玛·阿特伍德的《盲刺客》一样,保·奥斯特让故事结束于1999年。但是读老太太的书,若要列出同样年表,则有时需要做个年份与年龄的加减法,有时需要google一下西班牙内战的年代,显然新泽西人缺乏这种女性化的细微心思,书中的时间坐标基本上就是一串数字,让我在列表时丧失了好大的乐趣。不仅如此,在小说整体掌控力的体现上,奥斯特多少有些丢脸的失败了。

小说的前四章,叙述自如,故事的穿插节奏一流。即使是多少独立于故事之外的第二章,也将转述、评论、追溯融为一体,是高超的小说语言。

但是第五章就是令人惊讶的转折,这段文字首先在小说还未进行到一半时就平铺直叙地彻底摧毁了其侦探小说的外壳,无情地打消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更重要的是,无比冗长的这一章从天而降,打断了正在以不断穿插转换的形式轻盈进行的叙事节奏,使整本书的结构失去了美感;打断了齐默哀怆情感的积淀,仅仅是廉价戏剧因素的堆砌,没有显示出任何文学趣味。海克特由魅力十足的拉丁情人变成了没什么想法、没什么感情的行尸走肉,无论是诺拉还是弥尔丝,都似乎仅仅为了一段可有可无的情节出现,不成其为一个文学形象。总之,当这一章,包括随后的第六章,被决定了以成章地转述的形式出现时,整部小说就无可挽回地走向失败了。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笔软了下来,只是忙于制作他标志性的巧合与对应,而丧失了对整部小说的掌控力。

具有高度全局观和调度力的作家,可以让长篇小说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力,生长成完美的艺术品。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所有的叙述最终都汇集到哥特式建筑的尖顶之上,那是小说之最,无懈可击的杰作。而具有电影人身份的奥斯特,显然至今仍不具备这种能力。顺便说,伟大的小说无一被成功改编为了电影,即使是“乱世佳人”,其魅力也只是在于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而已。

余下来的就不必多说了,之后的叙事的确稍微回到了开始的节奏上,但仍陷于收拾线索的困境,忙于满足作者完成其标志性的巧合与对应的要求。至于芙芮达在前文的书信、转述中本是独立、聪明的美女,竟毫无征兆地变成了古怪的偏执狂,简直就难以接受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