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金刚经说什么《金刚经导读(上)》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35:01
  • 77

第一品即佛的日常修行尽在穿衣吃饭中,一日一生,而一日的活动著衣持钵,乞食,次第乞,收衣钵,敷座而坐正是行六度。生活即是六度,要在生活中展现般若的光明。

第二品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请佛陀讲解般若妙法。提出了心如何安住?妄想之心如何降服的两个问题。而解决之道即是善护念,好好的护住自己的心念,心不起妄念则一切自然清静。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善护念就是要发心,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而对于应如是住则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方法,而是在后续给出详细解释。

第三品是大乘的心要讲大乘菩萨发心,应是度众生如无余涅槃,即不仅仅是断烦恼,而且是要去四相,不再有自他和物我。而对于菩萨本身也是要离四相,而要去四相正如心经所讲,要观照自我,空去五蕴相,才可降服执着四相的妄心。

第四品开始讲如何安住其心,提出了无所住的布施,布施时候应该三轮体空,心应无所住,不为妄境所动,则不生不灭,清静自然。布施是六度之首,以布施即是修行的起源,以财施修布施度,以无畏施摄持戒,忍辱二度,以法施摄精进,禅定和般若三度。

第五品开讲学佛不以身见,必须要先离身相,佛陀所证的法身实相并非我们眼见所为的身相。佛有法身,报身和化身。佛陀所证悟的法身,离一切差别相,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是平等无为和不生不灭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到第十三品继续强调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六品则是修法不住法相。开始讲通过持戒修福来生真实信心,只有心境清净到极点,心地上的净土,能够生出净信。从第三品到第五品佛陀都在讲不要渡如多有相和有住的妄想和执着。第六品开始强调不能执着于法相,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因此佛陀讲法仅仅是一个方便的法门,到彼岸后一定要舍弃法本身,不然就是心取法相。

第七品继续破除对佛相和法相的执着,强调法性本空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无为法即是自性悟后的自性清静心。从第一品到第七品,可以看做是引出金刚经之前的所有伏笔,即要善护念,要破除对我相,法相和空的执着,要无所住而住。同时通过讲无为为法而引申到无法可说,金刚经正好给你一个方便法门可以通过受持和证悟来通达无为为法。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正式引出了金刚经,但是只是提到了一部经的四句揭,正式解释《金刚经》则是在十三品如法受持分中。首先该品先讲了七宝布施的福德甚多,接着再引出了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揭,其福胜彼。其具体的原因则是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而再有一切佛法即非佛法来说明佛法不应该外求而在于内观自我,但是受持金刚经则是一方便法门。

第九品重点是讲般若实相即是非有相非无相,离一切相即是般若实相。佛陀借小乘声闻四果为比喻,破除我们对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也就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动妄念认为自己达成了什么水平或境界,否则就是落入有相的执着。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是金刚经彻底的意义。

第十品在第九分四果无可得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圣果也是无可得的,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因此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而发大乘菩萨心则是要无所住而生其心,既而达到般若智慧。从第二品提出善护念要发心,到该品才正式提出了要无所住生清静心。清静心是人人觉悟后皆有的自性,不生不灭,远离烦恼,不住法也不住非法。

第十一品是第八品的延续,继续说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揭,胜前福德。同时该品也说明无为福的重要,也就是说学佛修道的结果,是求无为之果,中文翻译叫无为,梵文就叫涅盘,涅盘就是无为的意思。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珍宝布施是世间有漏的果报,而般若性德则是出生无漏的善法功德。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讲到了《金刚经》的供养,在第十一品中说明了无为福德胜有为福德,在该品说明持经的福德是大过宝物布施的福德,因此推崇对持经的尊重。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正式引出了金刚经的全名即《金刚般若波罗密》,再次讲受持该经的功德无量,而受持的方法则如这本经书的名字一样,即智慧如金刚之坚利,可断一切妄想和妄念,直接到达佛之彼岸。

第十四品开始讲心不住色,不住我四相,修忍辱行,圆满菩萨自利利他的大乘事业。即由忍辱波罗密到达般若波罗密。如果以六度来讲,金刚经首先讲的无住,所以令一切众生入无余依涅盘而灭度之。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达般若的成就,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彻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后持戒,持的什么戒?持的菩萨大戒,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善护此念就是持戒波罗密,而到达般若波罗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这是一个基本修持的阶段;由此而学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信心清净。即生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该篇的结论就是大智慧的一个成就,理解到证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够发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作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此人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仍然是通过和布施比较来讲持经的无量功德,身布施是最难的布施,而佛陀反复的通过七宝和身命布施来和受持金刚经相互较量,主要建立大众对般若功德的信心,如是住信心清静,如是降服我等四相。其原因是什么呢?即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

第十六品仍然还在强调受持读诵此经的功德。不过该分是以持经人被轻贱为例子来说明持经能净业障,受持读诵功德无量,果报也不可思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