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刚出版时对照英文粗粗读过一遍,错误之多真实令人意外,当时随手做了一些记录,后来觉得还是读书要紧便不了了之。最近整理电脑文档,发现了当时的记录,在这里摘取第一个词条“Aesthetic(美的、审美的、美学的)”中几个典型错误,供大家讨论。
译文:尽管它具有希腊文的形式,但实际上它是在历经一段重要且充满争议的发展过程后,由德文借来的外来语。
按:原文最后是after a critical and controversial development in that language,强调围绕这个关键词产生的一系列纷纭聚讼先是出现在that language即德文的语境中。这层意思相当重要——Aesthetic/Ästhetik在德国古典美学中的产生,以及由此发生的纷纭聚讼构成了英文中这个关键词的史前史,所以作者下面马上转入对鲍姆加登和康德的讨论——在中译里面却没有体现出来。
译文:Aesthetic一词第一次出现时,是被用来作为鲍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 1714-1762)所著的两册书(Aesthetica,1750-1758)的书名;它是以拉丁文的形式出现。
按:仔细斟酌中译总是觉得有些别扭,“Aesthetic一词”最早是作为书名出现的,可是括号内注出的书名又是拉丁文Aesthetica。其实原文的主语只是it,何必非要画蛇添足呢?试改作:这个词最早是以拉丁文的形式出现,用作鲍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 1714-1762)的两卷本著作的标题(Aesthetica,1750-1758)。
译文:鲍姆加登把美定义为“非常完善”,而当我们想到艺术,他的定义最重要之处就是相当强调美是经由感官(senses)来理解。
按:译者不愧是英文教授,竟然知道原文phenomenal perfection里的phenomenal还有“非常的、异常的”这一层意思,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任何一本介绍西方美学史的书籍都会谈到“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对美和美学的定义。这里的phenomenal perfection在鲍姆加登用拉丁文写作的书中作perfectio phaenomenon,其中的phaenomenon显然应当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德国古典哲学里面的phaenomena专指那些依赖于主体的感知能力而被显现出来的东西,而所谓perfectio phaenomenon显然就是指主体以能使得“现象”显现出来的感知能力认识到的“完善”。在鲍姆加登接受的哲学传统里,人类的认识能力包括高级的理性认知能力和低级的感性认知能力,他所开创的“美学/感性学”就是研究后一种能力,以与研究前一种能力的“逻辑学”对应,所以一般把他所说的美的定义翻译作“感性认识(上)的完善”。即使不了解这一系列背景,也完全可以直译作“现象的完善”啊。
后半句也不够精确,比如原文只说importance,并不是“最”;原文apprehension through the senses里通过感官来领会理解的是具体的艺术作品,也没提到“美”。
试改作:鲍姆加登把美定义为“感性认识上的完善”;对于艺术方面的思考,这一定义的重大意义,就在于突出强调了经由感官之领会的重要性。
译文:这可以用来解释鲍姆加登的重要新词;其可追溯的最早词源为希腊文aisthesis——意指感官的察觉。在希腊文中,aisthesis的主要意涵是指可以经由感官察觉的实质东西。而非那些只能经由学习而得到的非物质、抽象之事物。
按:从中译文中可以读出,为什么“经由感官察觉的”东西是和“经由学习而得到的”东西相区别么?这里的错误既离谱,又精彩。原文原文说的是which could only be thought,译者可能是把thought看成了taught,接下来又从be taught发挥出“经由学习而得到”……人才!
另外在举culture一条里面一个典型的错误:
原文:Thus ‘inhabit’ developed through colonus L to colony.
译文:因此“inhabit”是由拉丁词“colonus”(聚居地)衍生而来。
按:这一段作者分析到英文culture这个词“可追溯的最早词源”是拉丁文colere,后者具有一系列不同的涵义,大致相当于今天英文里的inhabit、cultivate、protect、honour with worship。随着语言的发展,这几个义项逐渐分离(虽也偶有重叠),衍生出不同的名词,所引部分就是具体说明几个义项的演变情况。如果真的理清了这段话的脉络,怎么会像中译者这样,既漏掉了衍生词colony,又将衍生关系彻底搞反呢?
试改作:例如,“inhabit”这一义项就衍生出拉丁文colonus,以及英文colony。(后文类推)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09:34:5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2343.html
上一篇
江淮梅雨《向往梅雨》
下一篇
毛泽东传《成熟的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