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关于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32:27
  • 38

“民间立场只是一种姿态而已”。

1对立项混淆。民间的对立项——官方

2混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间诗歌的界限。

3原则与策略(写作)混淆。

——张曙光

电影:在路上的一个问题

答案私人性,不具普遍性,不具排他性。

艺术产生于自我认知的渴望。

——西渡

“语言意识”“生命意识”

从诗身上清理被当代政治文化的遮盖和“异化”,是这场“诗歌自觉”运动的意义。

——洪子诚

人的日常生活把精神的美学改写成一种“眼睛的美学”。但享乐满足的***并不具有精神内在的品格。所呈现的也只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最直接的欲望和动机,尽管这种欲望和动机已经由特定的视像“物化”为颇具浪漫诗意外壳的人生形象。这是***的征服性效应。

知识分子写作无意与“技术”、“市场”、“实用”、“享乐”为敌。

只是担忧“无视于伦理的技术”、“遗忘了人性的市场”、“抛弃了理想的实用主义”、“背离了精神取向的快乐主义”、“文化灾难”。

爱因斯坦:人类还没有灭亡,但人心已经死去。

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针对的是世俗化、大众化。核心:终极关怀。

宗教精神拒斥世俗诉求,用道德理想主义、审美注意拒斥大众文化与文艺的市场化、实用化、商品化。

理论资源是: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现代主义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游戏性娱乐文化

文本无深度平面文化;传播方式无等级泛市民文化

一,大众文化提供虚假满足,主体滞留在表演性***,遗忘意义和生存本身。

二,“非现实性”本质误导对现实认知、关于世界的影像没有“世界本身”。

三,复制性生产方式及其对审美理想的消解。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分歧的根源:生存价值的选择

怀特海:“所有最终的理由都是根据价值的目的说出的。”

选择,并不总是选取,同时意味着搁置与放弃。

“客观现实”的确太强大了。文学界为何如此厌恶、警惕、排斥“理想主义”和“乌托邦”。

为什么非要把它和一个时期的政治捆绑在一起。甚至认定那是灾难的魁首。

美学、诗学、文艺学难道是“客观实际问题”吗?

卢梭“回归自然”的呼吁之下,人类还是不断背离自然;里尔克“寻根故乡”的诉求仍然阻止不了移民热潮;泰克尔对现代工业社会的诅咒正出现在奔向现代化的进程中。50年,100年,1000年过去了,多少现实的、感性的、消费的、享乐的东西都成为了过眼烟云。那些原本柔弱的、飘渺的个人“梦幻”却代代传递下来,至今仍弥散在许多人的心头。

“恢弘的弱效应”——人类精神的一种属性。

现实生活中,“精神追求失败者”不知比成功者要多上多少倍,默默活着,悄然消失,他们是真正的人类精神长河中的传承者。

有人就有文学,有文学就有文学思想。但并非由文学思想就有文学学问。虽然人人都有文学观,但并非人人都是文学理论家。

中国现代诗学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不是文化问题。西方的“先进”、“落后”原本有效的区分早就被“解构”了,中国又何必自取其辱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