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文化@私生活《文化生活的从众与从私》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09:32:25
  • 89

大凡人类有种从众心理,文化方面也是如此,自觉把自己套入某个阶层,然后依样画葫芦地找点文化方面的相配物,有部分人是景仰这一阶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把自己往这一层的文化分泌物里装,尽管有点痒痒的不舒服,心里倒也有迁就的愉悦感。自已欢喜的那点私货,只好自己赏玩,以免他人的难以理解。王小峰这个倒是写得一针见血,所谓文化私生活。

比如诸如我类,似乎应该听点古典音乐、维塔斯小野丽莎之类才靠得上品味,偏偏这些天我就喜欢上便利商店的《silent day》、凤凰传奇的《自由飞翔》,可见我的品味和打工人士极其相似。所以羞于示众,关起门来听被人发现时也不免讪讪。看了文化私生活里,那个兴冲冲收集八九流歌手卡带的资深文化人还真让人精神鼓舞啊。可见,文化消费找到理由是多么地重要。

遥想年底K歌时,发现奔五的同志也爱莫文蔚陶哲之流的歌,诧异得很,而80后小朋友对我深知安吉丽娜茱莉的生育史也感惊讶。严重者,在十几岁的初中生小朋友那里,年上三十的人生活简直可以停止,只需保留为他们提供金钱这一项功能即可。而我们同样对现在流行的东西感到多么的不屑,怎及我们当年成长时的美与深度?其实我要爱便爱,***鸟事,为什么我要钻你下的套,某类音乐某种电影某些书?一时的妥协有时却是多么痛苦,像我买的那件黄色长毛衣,一买回来就只好束之高阁,我还就是不喜欢韩货韩剧,对不起了,时尚同学。

话扯回王小峰的这本书上,值得一看,但拿来收藏还真是扯淡,一句话,他适合短平快找乐子的话痨子,不适合铅字工整的审美。此人的博客比书精彩过数倍。若干年前我一时冲动买了他的《不许联想》,悔得肠子都青。但每天看博,却又乐趣无穷。看博时我能经常笑场,看书笑得却不多。

看《饭局与Party》时喷笑过,说是的他参加派对不自在,因为听得懂的外语不多,能听懂得就是How are you(怎么是你)?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How do you do(你做的时候怎么做)?Do you understand(你做得时候下面立起来了吗)?笑翻。说荒岛唱片的也比较有意思,我记得是黄集伟的《孤岛访谈录》出的题吧,让名人带一书一音乐去某荒岛,王的结论是,要去荒岛听唱片,就要有电—有充电电池——建发电厂—石油开采—建高架桥—开出唱片店桑拿店及妓院若干。“瞧,你为了去听一次唱片,测验一下特定环境下的品位,不小心成了拓荒者。”他认为的火星文:“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严禁触措电线,5万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还有一个谜语让我惦记,说他给出租车司机出的:房事,打一中国历史事件,我猜是抗日战争,可是书中没有正解呐。

比较靠谱的是几篇论及唱歌的文字,看行文述及,王原是个乐评人,也就难怪。写到韩寒情挑众人时也正经了一把:“一个司机就能把一群文人挑翻了,这是件挺可笑的事。但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可悲。知识有时候带给人的不是智慧,而是让人习惯并坚信对某一种共性东西的认同。而人们有时候太相信知识和经验了。”(记起韩寒和某作协主席的叫板了,他的反驳可是精彩之极啊,字字到软肋上,还是文化界普遍的软肋。)说到底,文化的从众分类,还不也是这道理。至于那剧本《十面埋妇》,也算是相当地不怎么滴了。

阅读全文